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安装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上水

指数 上水

上水(Sheung Shui)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主要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村落找到。 上水因靠近中國大陸邊境,為大陸居民進入香港的首站,因此區內不論假日均有大量深圳一帶自由行旅客和水貨客在區內消費和從事水貨活動,使到區內人流和商業活動增加,為區內居民正常生活造成滋擾,上水的區内民生店鋪和小店都變成了藥房,而政府亦無積極解決居民需要,因此曾觸發多次示威而表達不滿。.

105 关系: 华山區域市政總署古物古蹟辦事處古洞塱原天平體育館天平邨天平東太平邨奕翠園居石侯公祠上水官立中學上水屠房上水中心上水廣場上水匯上水公共圖書館上水站上水站 (香港)上水鄉上水東莞學校上水惠州公立學校中国大陆中華人民共和國丘陵市鎮平行進口貨品廖萬石堂低地彩園邨御太御景峰北區 (香港)北區公園北區運動場北區醫院元朝元朗區皇府山石湖墟石湖墟市政大廈石湖墟賽馬會診所祥龍圍邨粉嶺粉嶺公路粉嶺/上水新市鎮粉錦公路羅湖 (香港)翠麗花園 (上水)營盤...百和路聖公會陳融中學聖公會榮真小學落馬洲青山公路順欣花園風采中學 (香港)風水西九龍中心馬適路馬會道香港香港境內水貨客問題香港天文台香港小巴香港巴士鳳溪廖萬石堂中學鳳溪創新小學鳳溪第一小學鳳溪第一中學跨境巴士育賢學校蓮塘尾蔚翠花園雞嶺雞公嶺雙魚河耕地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東鐵綫松柏塱梧桐河汉朝河上鄉沙頭角洪聖廟深圳市深圳河深水埗港鐵港澳個人遊清河清河邨新石器时代新界新界喇沙中學新運路新都廣場文錦渡文錦渡口岸料壆旭埔苑應龍廖公家塾打鼓嶺曾梅千禧學校 扩展索引 (55 更多) »

华山

华山(亦称太華山,「華」字古亦作「--」),五岳之一,又稱西岳。位于中国陝西省渭南華陰縣級市城南,西距西安市區120公里,秦、晋、豫黄河三角洲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河,扼西北进出中原之门户。华山山体倚天拔地,四面如削,更有千尺幢、百尺峡、苍龙岭、鹞子翻身、长空栈道等十分险峻之地,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共有五峰,即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玉女,南峰落雁,北峰云台。南峰落雁,为太华极顶,海拔2154.9米;西峰最险,海拔2082米;北峰最低,海拔1614.7米。另外,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合称“天外三峰”。 华山同时也是道教名山,是三十六洞天中的第四洞天。华山自古以来就是负有盛名的胜地,傳說蕭史在此吹簫引來秦穆公女弄玉傾慕,隋唐孫思邈常入華山采藥,北宋即有睡仙陳摶隱居于此。1982年,华山以“陕西华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单,其游览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华山又名西岳,与东岳泰山并称。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位于东周京城洛邑之西,故称“西岳”,以后秦王朝建都咸阳,西汉王朝建都长安,都在华山之西,所以华山不再称西岳。后来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政权,华山又恢复了“西岳”之称,并一直沿用至今。“西”是指地处中原的西边,而“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华山是五岳中最年轻的山脉,据地质部门1984年观测,目前它还在继续增高。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华山有“其高五千仞,削成而四方,远而望之,又若花状”的描绘。古代“花”与“华”相通,可见华山之名实际上得自于形状。关于华山得名,还有另一种说法:因华山顶上生长着白莲花,故而得名。韩愈的《古意》诗中所写的“太华峰顶玉井莲,花开十丈藕如船”,就是根据此传说。民間對其險峻有諸多描繪,最著名的諺語為“自古華山一條路”。.

新!!: 上水和华山 · 查看更多 »

區域市政總署

區域市政總署(英文:Regional Services Department,簡稱RSD),是香港區域市政局的執行部門,前身為市政事務署新界市政署,於1985年4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期間為新界地區提供市政服務,區域市政總署的署長同時擔當區域市政局的行政總裁。 區域市政總署服務的範圍十分廣泛,由文藝、康樂、體育,以至環境衛生、社會福利等。區域市政總署的職責,現在由多個不同的部門承繼,如民政事務局接管了文化、康樂及體育等,環境食物局負責了公眾衛生、潔淨服務等事宜。.

新!!: 上水和區域市政總署 · 查看更多 »

古物古蹟辦事處

古物古蹟辦事處(英語:Antiquities and Monuments Offic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轄下的部門,按香港法例第53章《古物及古蹟條例》於1976年成立,其目標是確保香港最具價值的古蹟及建築物、文物得到保護。 古物古蹟辦事處與香港公營機構古物諮詢委員會有密切關係。古物諮詢委員會負責進行研究,再由古物古蹟辦事處執行有關決定,包括決定香港法定古蹟及評級香港歷史建築。 古物古蹟辦事處總部位於香港九龍尖沙咀彌敦道136號,即前九龍英童學校之建築之內。.

新!!: 上水和古物古蹟辦事處 · 查看更多 »

古洞

古洞(Kwu Tung),英文舊稱Dill's Corner,戰前曾有別稱七鄉(Seven Villages),地處香港新界北區上水西部,落馬洲之東南,爲雙魚河流經的一處地方,具體位置爲雙魚河的西岸,由於該段青山公路以「古洞段」命名,故部分人甚至政府部門會將「古洞」視爲覆蓋金錢、坑頭、蕉徑等地的地區名稱,但傳統上古洞的核心區僅指金錢和河上鄉以西、白石凹以東、馬草壟以南和麒麟山以北的範圍。 自1945年,古洞成為圍頭人(包括同操粵語莞寶片之東莞人)、客家人與少數潮州人之聚居地,從內地南下的難民在古洞建立了多條寮屋村落,青山公路於古洞的一段更曾發展出規模接近墟市的大馬路市場,但自1978年粉嶺/上水新市鎮開始發展後,古洞的墟市活動逐漸式微,加上不斷有地產發展商收購土地,使古洞原來的村落人口不斷流失。古洞南近白石凹最早於1995年建成小型別墅項目歐意花園,後於2009年由發展商利用青山公路以南至麒麟山的整片古洞南區域建成大型豪宅項目天巒。至2010年代,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發展古洞北新市鎮,相關工程將於2018年展開。.

新!!: 上水和古洞 · 查看更多 »

塱原

塱原(Long Valley)是香港新界北部的一片淡水濕地,位於上水的燕崗、松柏朗及河上鄉一帶,即上水市中心的西北方,佔地25公頃,石上河與雙魚河分別於東西兩側包圍塱原並交匯,該片濕地是除了米埔之外的候鳥主要停留之地。2000年代九廣鐵路計劃興建落馬洲支線經過該地,引起了對該處生態影響的關注。.

新!!: 上水和塱原 · 查看更多 »

天平體育館

天平體育館(Tin Ping Sports Centre)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的體育館,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天平商場3樓,毗鄰上水天平邨及安盛苑,於1989年5月1日啟用,屬非空氣調節多用途場館。體育館提供多元化的康樂設施,歡迎個人及團體於開放時間內租用。此外,體育館每月均舉辦不同類型的康樂體育活動,歡迎市民報名參加。.

新!!: 上水和天平體育館 · 查看更多 »

天平邨

天平邨(Tin Ping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鄰近天平山及天平山村,約於1980年代開始興建,於1986年開始入伙,是少數有齊Y2、Y3及Y4型設計大廈的公共屋邨,此邨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其後於2000年2月在租者置其屋計劃(第三期)把單位出售給所屬租戶,現已成立業主立案法團。 安盛苑(On Shing Court)是天平邨內的居者有其屋屋苑,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天平路50號,有一座樓宇,樓高34層,每層共有18個單位,在1990年落成,首次推出時售價為177,600-363,000港元,由康業服務有限公司(安盛苑管業處)管理,並擁有業主立案法團。.

新!!: 上水和天平邨 · 查看更多 »

天平東

天平東是香港北區區議會下轄的選區,代號N17,區議員為民主黨成員劉其烽。.

新!!: 上水和天平東 · 查看更多 »

太平邨

太平邨(Tai Ping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鄰近北區醫院,於1989年入伙,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現時外判予佳定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現已成立業主立案法團。 太平邨是香港房屋署租者置其屋計劃(第五期)的其中一個出售的公屋之一,於2002年1月公屋的居民購買現時租住的單位。.

新!!: 上水和太平邨 · 查看更多 »

奕翠園

奕翠園(Woodland Crest)是香港的一個私人屋苑,座落在新界北區上水天平山雙龍城酒樓原址,清拆後由新鴻基地產所建,於1996年落成,是新鴻基地產標誌性住宅物業之一。 奕翠園於2004年曾獲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頒發「私人物業最佳園林大獎」金獎(高密度住宅綠化效果組別)。.

新!!: 上水和奕翠園 · 查看更多 »

居石侯公祠

居石侯公祠是香港一座傳統祠堂,為新界上水河上鄉的地標建築,建於清朝乾隆廿七年(1762年),於2016年10月28日起已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新!!: 上水和居石侯公祠 · 查看更多 »

上水官立中學

上水官立中學(Sheung Shui Government Secondary School,簡稱SSGSS)是位於香港新界上水百和路21號的一所官立男女子中文學校,創校於1991年。.

新!!: 上水和上水官立中學 · 查看更多 »

上水屠房

上水屠房位於香港新界東上水,耗資港幣18億5800萬港元興建,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屠房之一,佔地5.80公頃,總建築樓面面積達66940平方米,於1997年2月動工,2000年1月竣工,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設計,中國海外房屋工程有限公司承建。本屠房無論衛生及環保均符合國際最高標準,工程更獲得「優質建築物大獎」優異獎。上水屠房由一家與政府訂立了管理合約的私營公司五豐行(華潤子公司)管理和營辦。 上水屠房的牲口欄可容納12000頭豬和2200頭牛,配備先進的屠宰機器,全機械操作,每日可屠宰5000頭豬、400隻牛及300條羊,確保鮮肉潔淨衛生。.

新!!: 上水和上水屠房 · 查看更多 »

上水中心

上水中心,(Sheung Shui Centre),是香港一個大型商場及私人住宅,位於新界北區上水新市鎮。1993年入伙,合共有6幢住宅,附設上水中心購物商場、停車場及住客會所、.

新!!: 上水和上水中心 · 查看更多 »

上水廣場

上水廣場(Landmark North)為香港北區的大型商場,位於港鐵上水站對面。商場樓高5層,其中2樓至5樓為購物樓層,設99間商舖;6樓至22樓為辦公大樓。發展商為新鴻基地產,於1995年正式開幕。由於上水廣場頂部外型設計獨特,也是區內最大型的購物商場,而地面層則爲新的上水巴士總站所在地,自落成之日起便成爲上水和北區的新地標,但時至今日上水廣場已成為招呼自由行旅客為主,商場內有多間金鋪,以金行一條街作為宣傳 .

新!!: 上水和上水廣場 · 查看更多 »

上水匯

上水匯(Spot)位於香港新界上水龍琛路48號,商場樓高13層,面積達15萬平方呎,由培新集團興建,於2014年6月開業,是該區的唯一一座垂直式購物中心。.

新!!: 上水和上水匯 · 查看更多 »

上水公共圖書館

上水公共圖書館(Sheung Shui Public Library)位於香港新界上水智昌路石湖墟市政大廈3樓,處於北區上水的心臟地帶,傍邊設有多個大型屋苑及商場,如上水中心、上水名都、石湖墟及數間中小學。圖書館於1994年落成,是北區最大型的公共圖書館,内設成人圖書館、兒童圖書館、報刊閱覽室、自修室及多媒體圖書館。.

新!!: 上水和上水公共圖書館 · 查看更多 »

上水站

上水站可能指以下其中一個車站或事物:.

新!!: 上水和上水站 · 查看更多 »

上水站 (香港)

上水站(Sheung Shui Station)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的上水石湖墟以南及彩園邨以北,是港鐵東鐵綫北行分岔前及進入邊境禁區前的最後一個車站,於1930年5月16日啟用。.

新!!: 上水和上水站 (香港) · 查看更多 »

上水鄉

上水鄉(Sheung Shui Heung),通稱上水圍(Sheung Shui Wai),位於上水梧桐河與石上河之間的河套平原上,廖氏遠祖於元朝時期(1271年至1368年)從福建南下立籍於鄉內之圍內村,其圍牆與護河建於1646年,結構嚴謹,是新界鄉郊各個聚居地之中的極少數仍然保留原有護河的圍村。鄉內的廖萬石堂建於1751年,是香港保存最好及最具規模的客家宗祠之一,建造講究,陳列大量珍貴文物,1985年獲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上水鄉每隔六十年才舉行一次太平清醮,是香港所有舉行太平清醮的鄉村中間隔期最長的,故此對於村民和區內居民來說一生中能看見一次打醮祭典已屬難得,最近的一次在2006年3月舉行,吸引村內外逾二萬人到場觀看。 「上水圍」一名原指上水廖氏於明末清初建成的第一條具有圍牆與護河的圍村。在清代遷界令結束後,廖氏一族回歸上水圍,並開始在圍內外建屋,擴大村界,逐漸發展成今天的,而歷史最悠久的「上水圍」則改稱「圍內村」,與新建八村一起合稱「上水鄉」,但是由於上水圍的名聲很大,傳統圍村形象深入人心,而「上水」之名又已演變成包含古洞、河上鄉等一大片區域的地名(即「上粉沙打」分區),涵蓋了鄰近多條非廖氏族人的村落,族外人又多不清楚如何區分鄉內不同村落,所以香港市民至今仍然習慣以「上水圍」一名稱呼當地村落,認爲「上水圍」一詞等同「上水鄉」,不過政府在區內的路標上已統一使用「上水鄉」之名。.

新!!: 上水和上水鄉 · 查看更多 »

上水東莞學校

上水東莞學校(英語:Tung Koon School)位於香港上水石湖墟,創立於1959年,是由香港東莞同鄉總會興辦的小學之一。.

新!!: 上水和上水東莞學校 · 查看更多 »

上水惠州公立學校

上水惠州公立學校(Wai Chow Public School (Sheung Shui)),是一所位於香港新界上水的政府津貼男女小學,成立於1956年,以中文、英文以及普通話為教學語言,該校曾於1959年7月至2008年7月期間分拆爲上水惠州公立學校(上午校)(Wai Chow Public School (Sheung Shui) (A.M.))及上水惠州公立學校(下午校)(Wai Chow Public School (Sheung Shui) (P.M.)),於同一校舍分時段營辦兩所學校,後於2008年9月重新合併成單一學校。.

新!!: 上水和上水惠州公立學校 · 查看更多 »

中国大陆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有时也使用祖国大陆。此詞的使用在古代即有,非現代两岸关系中具有政治含义的大陆,而是中原文化圈中相對海洋島嶼的地理用詞。如在日本也有大陸文化的說法,二戰時曾用來稱呼中國外,至今以大陸代稱的用法在學術上仍有在使用。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圈也有不少使用此用法的人。 在當代的使用上,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此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实,與海島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台灣」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国内地」一詞。 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起,主要以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視為與中華民國(台灣)分立的國家。也讓大陸這個地理代稱用法再增添更多政治含义。.

新!!: 上水和中国大陆 · 查看更多 »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定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 上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 查看更多 »

丘陵

丘陵或丘陵地是一种高度在平原和山地之间,並由眾多小丘連綿而成的地形。各地对丘陵的定义不十分一样。相对而言,比较平坦的地方高度差50米就可能可以被称为丘陵,而在山地附近可能在高度差100到200米以上才会被称为丘陵。.

新!!: 上水和丘陵 · 查看更多 »

市鎮

市鎮可指:.

新!!: 上水和市鎮 · 查看更多 »

平行進口貨品

平行進口貨品(),或平行輸入貨品,一般俗稱水貨,為無經由正式代理商進口的貨品。相對地,經由正式代理商進口的貨品則俗稱行貨。水貨未必等同于冒牌货,但是因為來源不明,所以有買到仿冒品的風險,因為無經由總公司直接或者間接授權的代理商入口,所以若商品有問題可能求助無門。販售「水貨」因夾雜「製造合法」與「輸入非法」的行為,又通稱為「灰色市場(gray market)」。視乎各地法例而定,某一商品的水貨在某國家或地區可能被禁止銷售。 水貨的售價一般比較行貨便宜,這可能是由於貨品在不同國家的價格有差距,或者水貨商的成本較行貨為低。但是如果該貨品在銷售地仍然未推出,水貨的售價則可能比較原產地為高。 水貨與行貨的分別一般在售後服務上,行貨電子、電器產品一般都附有有期限的免費或收費保修服務,由代理商提供。水貨則可能完全沒有保修服务,或由水貨進口商提供。通常這些保養,只是在貨品損壞後由水貨進口商代為把貨品運回輸出國作維修或由進口商自行提供維修服務。.

新!!: 上水和平行進口貨品 · 查看更多 »

廖萬石堂

廖萬石堂位於香港新界上水上水鄉門口村與中心村之間,為上水廖族最大的祠堂,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清光緒十七年曾經重修。「萬石」之名相傳廖氏遠祖廖剛及其四名兒子先後於北宋時出任高官,每人俸祿各二千石,合一萬石,後人遂將祠堂命名廖萬石堂以為紀念。 廖萬石堂曾於1932年闢作鳳溪小學,到1974年才搬遷往圍東(上水馬會道)新址。1983年一個由廖族成員、北區政務處、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其他政府部門組成重修小組,工程費用約100萬元,除30萬元由政府資助,餘款皆由廖族承擔。重修工程由1984年11月開始,分期進行,1985年底完成,同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1986年3月1日由時任港督尤德爵士夫人主持開光典禮。.

新!!: 上水和廖萬石堂 · 查看更多 »

低地

在自然地理学中,低地(lowland)是指地势相对较低的平地,适用于描述从深海到高地之间向上倾斜的陆地、山区内的低洼地、剥蚀平原或与高地相对的一切陆地。其中苏格兰低地是典型的低地。.

新!!: 上水和低地 · 查看更多 »

彩園邨

彩園邨(Choi Yuen Estate)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於1982年落成。而彩蒲苑(Choi Po Court)則是位於彩園邨旁邊的居者有其屋屋苑,在1984年落成,共有四座樓宇,建築設計為較少見的「風車型」,首次推出時售價為98,100-186,300港元。.

新!!: 上水和彩園邨 · 查看更多 »

御太

御太是香港北區區議會下轄的選區,代號N10,區議員為工聯會成員曾勁聰。.

新!!: 上水和御太 · 查看更多 »

御景峰

御景峰(8 Royal Green)是香港的一個私人住宅發展項目,位於上水清曉路8號,由恆基兆業發展興建,共有362個住宅單位,樓高42層,目前為區內最高的住宅樓宇,並設有住客會所及停車場,2009年12月21日入伙,現由偉邦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作物業管理。.

新!!: 上水和御景峰 · 查看更多 »

北區 (香港)

北區(North District),因其爲香港十八區中最北的區議會分區而得名,於1980年從大埔區拆分獨立成區,是香港兩個陸地連接中國大陸的區份之一(另一個為元朗區)。北面和中國广东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內地的其中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位於北區,西面與新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相連。傳統上北區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部分,故獨立成區前亦稱爲上粉沙打地區,此外還包括大鵬灣的吉澳、鴨洲等離島。此外,北區亦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大族之多在香港十八區中絕無僅有,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有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故北區仍然保存不少中國傳統鄉村歷史建築。 根據2016年中的人口統計,新界北區的人口有315,270人,佔全港人口4.3%,每平方公里內的人口數目為2,310人,為香港人口密度較低的行政分區之一,當中約26萬人居住於粉嶺/上水新市鎮,其餘約5萬人則分佈於鄉郊多條村落和低密度別墅區;而根據2016年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統計,北區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爲21,500元,爲新界最低,但仍然比九龍深水埗區和觀塘區稍高。.

新!!: 上水和北區 (香港) · 查看更多 »

北區公園

北區公園,原稱北區中央公園,是香港新界粉嶺/上水新市鎮以至北區的主要大型公園。公園位於粉嶺和上水之間,北起掃管埔村,沿鐵路及天平邨向南伸展至粉嶺圍,佔地達8.605公頃,,並於1990年3月10日由當時的區域市政局主席張人龍主持開幕,公園現時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公園中間被掃管埔路分隔為兩個主要部分: 第一期(靜態設施)及第二期(動態設施)。.

新!!: 上水和北區公園 · 查看更多 »

北區運動場

北區運動場(North District Sports Ground)是香港一個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田徑及足球綜合標準運動場及康樂場地,位於新界上水天平路26號,鄰近龍琛路體育館,該地前爲天平山村寮屋區的一部分。.

新!!: 上水和北區運動場 · 查看更多 »

北區醫院

北區醫院(North District Hospital)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保健路9號,成立於1998年2月27日,是香港首間由醫院管理局全盤計劃和興建的公立普通科醫院,歷時3年2月建成,並於1998年11月14日開幕,隸屬於新界東聯網。快速的興建是為了服務人口急速增長的北區。醫院用地前身為皇家香港警察少年訓練學校的天祥營。 北區醫院提供了24小時急症室服務、日間醫療護理服務和社康護理服務,設超過600張住院病床、專科門診服務以及日間醫療護理和社康設施。現時的北區醫院管治委員會委員名單中有兩位重要成員,包括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羅思偉醫生和北區醫院行政總監孫天峯醫生。.

新!!: 上水和北區醫院 · 查看更多 »

元朝

元朝(中古蒙古語:;現代蒙古語:《蒙漢詞典》,內蒙古大學蒙古學研究院蒙古語文研究所編,內蒙古大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第243頁。;1271年-1368年),蒙古語國號全稱大元大蒙古國(中古蒙古語:),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人建立的大一統的朝代。西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為第五任大蒙古國大汗,後於1271年改国号大蒙古兀魯思為大元大蒙古兀魯思,但蒙語稱呼不變,定都於漢地大都(今北京市),建立元朝。1279年元軍攻灭南宋,全面佔領漢族地區,一統中國並結束南宋與金朝南北政權对峙之局面。雖然傳統以南宋為正統王朝,元朝繼承金朝正統,並選取根據五行相生順序生自金朝「土」德的「金」德為王朝德運,同時選取與金德對應的白色為王朝正色。 元朝的基础為乞颜部族的首领铁木真于1206年统一漠北诸部族后建立的'''大蒙古國''',铁木真被称为“成吉思汗”。當時蒙古诸部受金朝统辖,然而由於金朝與西夏均走向衰落,成吉思汗先後攻打西夏與金朝,並於西元1227年8月攻滅西夏、1234年3月攻滅金朝,取得中国華北地区和黄土高原地区。同一时间,大蒙古国在西方不断扩张,先後發動三次西征,形成稱霸歐亞大陸的国家,被欧洲称为蒙古帝國(Mongol Empire)《中國文明史 元代》〈第一章 雙重體制的政治〉: 第3頁-第10頁.

新!!: 上水和元朝 · 查看更多 »

元朗區

元朗區(Yuen Long District)位於香港新界西部,是香港十八個地方行政區域之中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元朗區是香港唯一「一區兩市」(元朗新市鎮及天水圍新市鎮)的區份,此外發展中的洪水橋新發展區也有大部份範圍位於本區。元朗區屬香港兩個陸地與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相連的區之一,另外一個為北區。.

新!!: 上水和元朗區 · 查看更多 »

皇府山

皇府山(Noble Hill)是香港的一個私人屋苑,位於上水馬適路38號,由新鴻基地產所建,於2006年落成。共有7座樓宇,764個住宅單位,單位建築面積介乎573平方呎至1113平方呎。住客車位128個,訪客車位35個。會所設施在北區的私人屋苑中屬最新最齊備,有室內恆溫泳池、兒童遊樂室、咖啡室、健身室、宴會廳、遊戲室、多用途運動場等設施。.

新!!: 上水和皇府山 · 查看更多 »

石湖墟

石湖墟(Shek Wu Hui)是香港北區上水的一個舊墟市,位於現時東鐵綫上水站附近。粉嶺/上水新市鎮就是從石湖墟和粉嶺聯和墟發展起來的。石湖墟的街道多以「新」字作開頭,並取健康、成功等等之意:新豐路、新健街、新康街、新財街、新發街、新成路、新功街、新樂街、新祥街、新勤街。 如今,石湖墟仍是上水一個商業活動十分繁忙的地方,故墟內一些街道現已由運輸署劃為「行人專用區」。.

新!!: 上水和石湖墟 · 查看更多 »

石湖墟市政大廈

石湖墟市政大廈(Shek Wu Hui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又稱石湖墟綜合大樓(Shek Wu Hui Complex),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智昌路13號的一座多用途的市政大樓,於1994年落成,設有街市、熟食中心、公共圖書館及政府辦公室等設施,旁為上水花園,現址原爲上水菜園村的一部分,該村早於1980年代初期便已被完全清拆,而市政大廈也是上水新市鎮發展的重要部分。 與聯和墟市政大廈一樣,石湖墟市政大廈建成之初的最主要目的是要將鄰近舊墟石湖墟的路邊街市檔販和熟食大排檔遷移到市政大廈內統一管理,以改善舊墟的交通狀況和環境衛生,故市政大廈以及裏面的街市和熟食中心均以「石湖墟」命名,以保存傳統地區文化,而非以本身所在地區名「上水」命名,但市政大廈本身實非位於石湖墟內。.

新!!: 上水和石湖墟市政大廈 · 查看更多 »

石湖墟賽馬會診所

石湖墟賽馬會診所是香港新界一所公立診所,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石湖墟馬會道108至130號,為醫院管理局及衛生署轄下的診所,於1950年代由香港賽馬會興建。除普通科門診外,診所附設長者健康中心、上水胸肺科診所、美沙酮診所及學生健康服務中心。.

新!!: 上水和石湖墟賽馬會診所 · 查看更多 »

祥龍圍邨

祥龍圍邨(英語:Cheung Lung Wai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轄下的公共屋邨,位於香港新界清曉路21號,鄰近清河邨及北區醫院。工程項目名為「上水第36區(西)公共租住房屋發展計劃」,房屋署採用參考附近鄉村的歷史背景為新屋邨命名的模式,配合附近丙崗村的歷史,最終決定以丙崗村的古名將該屋邨定名為「祥龍圍邨」。 祥龍圍邨共有2幢非標準設計大廈,分別樓高32層及36層,另設一幢3層高的服務設施大樓,外牆以湖水藍及灰白色作主調,再搭上橙色,部分單位更設有窗台,項目由房屋署總建築師(2)負責設計,有利建築有限公司承建。經招標後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投得屋邨物業管理服務。此屋邨已於2015年5月落成。.

新!!: 上水和祥龍圍邨 · 查看更多 »

粉嶺

粉嶺(Fanling)位於香港新界東部,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份;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見香港行政區劃)。粉嶺原為農田,現在市中心一帶已發展為住宅區,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較偏遠的村落找到。新界五大族中的鄧氏及彭氏分別定居於粉嶺的龍躍頭、粉嶺樓、粉嶺圍及掃管埔等地。 戰後香港政府開始對新界進行深化管治,將新界分成27個鄉事委員會,粉嶺原來屬於大埔理民府管治,於1954年由彭富華(太平紳士、彭族原居民)、李昌(新界鄉議局創辦人李仲莊的兒子)、羅澤棠(客籍原居民)等創立粉嶺區鄉事委員會,管理轄下的29條鄉村及聯和舊墟。 粉嶺是香港其中一個宗教建築最豐富的地區,涵蓋香港六大宗教中的佛教、道教、儒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重要宗教場所。在新市鎮開發前,粉嶺也曾是香港上流階層和外籍人士活動的集中地,從百福村到安樂村都曾有大量別墅建築,有外籍人士曾成立粉嶺狩獵賽馬會,粉嶺站外面更曾有由退役英軍開設的畢打奧餐廳,爲1980年代前新界最知名的西餐廳和酒吧。粉嶺亦曾是香港北部重要軍事基地,曾建有粉嶺軍營、芬園軍營、皇后山軍營和新圍軍營,目前新圍軍營及其大嶺練靶場仍然爲解放軍駐港部隊使用。粉嶺南部的和合石有全香港規模最大的和合石墳場,每逢清明節和重陽節都會有大量孝子賢孫前往拜祭先人。 由於粉嶺是新界北最早建有火車站的地方,也有通往新界東北打鼓嶺和沙頭角邊境的唯一公路,加上曾有大量英軍駐紮,故此在1960年代前多被當時的港英政府及外籍人士認定爲新界北的地區中心,地位僅次於大埔,甚至常以「粉嶺」之名指代涵蓋上水部分和古洞的大片地區,故此在地理學上該地平原名爲粉嶺低地。在1970年代末新市鎮開發前,粉嶺和上水大致上以大埔公路粉嶺段、掃管埔和靈山爲分界,但沒有具體的自然地理分界,故位於大埔公路以南的年代較久遠的建設,如粉錦公路和粉嶺高爾夫球場都以「粉嶺」命名,甚至遠至金錢的新界喇沙中學也曾被俗稱爲「粉嶺喇沙中學」。新市鎮發展後由於交通道路網絡的變化,上述地方在今天都被視爲上水的一部分。現今粉嶺與上水的東西分界線南段大概位於掃管埔路、雞嶺村和偷牛山。不過基於坊間使用習慣,一些現今視作位於上水但多年前以「粉嶺」命名的場所也不再更名,造成今人在上水能找到以「粉嶺」命名的場所和道路的奇特現象。.

新!!: 上水和粉嶺 · 查看更多 »

粉嶺公路

粉嶺公路(英文:Fanling Highway)是香港9號幹線(新界環迴公路)的一部分,連接大埔區及落馬洲,為9號幹線唯一一段途經三個分區(大埔區、北區及元朗區)的組成部份。全線均為三線雙程分隔快速公路。車速限制:除了(第一段)其他部分每小時100公里,第一段開每小時80公里。.

新!!: 上水和粉嶺公路 · 查看更多 »

粉嶺/上水新市鎮

粉嶺/上水新市鎮(Fanling-Sheung Shui New Town),是香港新界北區一個綜合式發展的新市鎮,範圍包括粉嶺及上水。.

新!!: 上水和粉嶺/上水新市鎮 · 查看更多 »

粉錦公路

粉錦公路,是一條來往香港北區至元朗區錦田的公路,全長約8.8公里。東面終點位於上水交匯處(寶石湖路及粉嶺公路交界)至,西面終點則是連接錦田公路,於1953年7正式開放通車。全段路段車速限制均為50km/h。.

新!!: 上水和粉錦公路 · 查看更多 »

羅湖 (香港)

羅湖(Lo Wu)是位於香港及深圳的交界。自從1898年6月9日,清朝及英國在北京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羅湖就被一分為二:深圳河以北的羅湖仍屬中國大陆所有(今羅湖區),而深圳河以南則屬於香港,現歸北區管理。 在香港一邊的羅湖,是屬於邊境禁區,只有當地居民、要到羅湖工作的人,及需要經羅湖往返香港及深圳的人士才能進入。 羅湖設有港鐵東鐵綫羅湖站,前往中國大陸的人士,可在此車站下車後,通過香港一方的口岸,辦妥出境手續,才橫過位於深圳河上的羅湖橋,抵達深圳的聯檢大樓,再入境深圳。此外,政府為減輕紅磡和羅湖站在1985至87年間的壓力,當局已計劃於新界西區建設落馬洲過境通道,而此通道已在1990年元旦假前完成。 羅湖附近有一個沙嶺墳場,可在上水站乘搭九巴73K路線前往。.

新!!: 上水和羅湖 (香港) · 查看更多 »

翠麗花園 (上水)

翠麗花園(英文:Tsui Lai Garden)是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售的私人參建居屋屋苑,位於香港新界上水鳳南路,共有六座樓宇,由青木建設株式會社發展,關吳黃建築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設計。佔地20900平方米,共2012伙,並在1989年落成,分作兩期推售(第十一期甲、第十一期乙),首次推出時售價為237,100-414,500港元。該地段在屋苑落成前,大多為木廠。.

新!!: 上水和翠麗花園 (上水) · 查看更多 »

營盤

#重定向 軍營.

新!!: 上水和營盤 · 查看更多 »

百和路

和路(Pak Wo Road)是香港新界北區粉嶺及上水發展成新市鎮時興建的一條區域幹道。此路呈東西走向,東起粉嶺和合石,接連馬會道;西至上水彩園邨,接連彩園路。除接連彩園路的一段,全線皆為雙程4線分隔道路,以道路起點的和合石及道路中段所佔用的原百福村道命名。.

新!!: 上水和百和路 · 查看更多 »

聖公會陳融中學

聖公會陳融中學為香港聖公會屬下的中學,位於新界北區上水石湖墟。 於1998年由政府評定為香港114間使用英文作為教學語言的中學之一。 陳融中學亦為聖公會東九龍教區聖智堂位處院校。.

新!!: 上水和聖公會陳融中學 · 查看更多 »

聖公會榮真小學

聖公會榮真小學(S.K.H.Wing Chun Primary School)是一所隸屬聖公宗(香港)小學監理委員會有限公司的小學。1989年9月,由陳莫榮真女士贊助開辦經費加上當時的辨學團體為聖公會,故命名為聖公會榮真小學,分為聖公會榮真小學(上午校)及聖公會榮真小學(下午校)。聖公會榮真小學(上午校)於2000年9月轉為全日制小學。聖公會榮真小學(上午校)則搬往香港新界粉嶺嘉福邨並命名為聖公會嘉福榮真小學及實行全日制上課。 Category:香港聖公會小學 Category:香港北區小學 Category:上水 Category:1989年創建的教育機構.

新!!: 上水和聖公會榮真小學 · 查看更多 »

落馬洲

落馬洲(Lok Ma Chau,舊稱勒馬洲)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東北面,鄰近深圳河,爲香港一個設有出入境口岸的邊境地區,而該處的深圳河河段以北之土地為深圳市福田區,而落馬洲的南面則為佔地約1,500公頃的米埔濕地。 由於落馬洲貼近香港邊境禁區,因此香港政府在該處提供一處緩衝地帶,藉此打擊非法入境及其他跨境罪案。另一方面,受到邊境禁區條例管制下,前往該處邊境的人士來自或來往中國大陸及香港之間毋須得到許可,惟完成過關手續後並不准在該處停留。因此,落馬洲地區每天人口流動量極大,常住人口卻非常少,僅有落馬洲村、下灣村和潘屋村的原居民,而當地普遍的魚塘濕地環境至今未有大改變,但不少魚塘已經荒廢。.

新!!: 上水和落馬洲 · 查看更多 »

青山公路

青山公路(Castle Peak Road),1911年動工、1920年全線建成,是香港新界地區第二條落成的公路,全長近52公里,分為22段,至今仍然是全香港最長的行車道路。青山公路南起九龍西部的深水埗,繞經新界西各區(葵涌、荃灣、屯門、元朗),北至新界東的粉嶺為止。作為新界地區舊環迴公路的西線,曾與東線大埔公路組成來往新界全境的交通要道。.

新!!: 上水和青山公路 · 查看更多 »

順欣花園

順欣花園(英文: Sunningdale Garden)是由順成建築有限公司經營的紹新有限公司發展的私人參建居屋屋苑,由梁黃顧建築師事務所(梁鵬程建築師)設計,劍雄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承建,位於香港新界上水市地段57號智昌路,鄰近上水名都及石湖墟綜合大樓,共有3座22層高及1座21層高樓宇,共有830個單位,其中各座的A及F室更設有露台設計,在1992年落成,首次推出時售價為318,900-530,600港元。.

新!!: 上水和順欣花園 · 查看更多 »

風采中學 (香港)

#重定向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新!!: 上水和風采中學 (香港) · 查看更多 »

風水

水,為五術之一的相術中的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叫地相,古代稱勘舆術,目的是用來選擇宮殿、村落選址、墓地建設等方法及原則。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的一門學問。相传风水的创始人是九天玄女,比较完善的风水学问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也称青烏、青囊,较为学术性的说法叫做堪舆。.

新!!: 上水和風水 · 查看更多 »

西九龍中心

西九龍中心(Dragon Centre)是香港的一座大型商場,位於九龍深水埗區深水埗欽州街37K,於1994年11月7日開幕。商場為全港第一座純商場建築,設有9層(不包括地下),商場總面積840,000平方英呎,第5及7層設有蘋果商場,場內主要售賣潮流物品及服裝等;第6層設有室內遊樂場——美國冒險樂園;第8層設有美食廣場及面積約17,000平方英呎的真雪溜冰場,第9層亦設有室內遊樂場——奇趣天地,及香港首座室內過山車(天龍過山車),其中過山車軌道架設於商場頂部,但基於安全問題,過山車已停用多年;另外更設有5層地庫停車場。 西九龍中心自開幕以後商場內外裝修風格和商店都沒太大的轉變。它更是全港首設「車仔檔」商店的商場,為目前香港難得一見的平民化商場。商場內的扶手電梯機件部分只被透明深綠色玻璃包圍,遊人可窺見內裏的機械運作;升降機亦採用開放式設計,教育電視《小六常識》節目甚至以本商場為示例向學生介紹齒輪和滑輪的機械原理。 根據發展商與持有者裕景興業(Eton Properties)網頁顯示,西九龍中心是其轄下旗襤物業,其他項目有銅鑼灣天后蘋果商場、赤柱蘋果商場(已於2014年7月30日結業)、銅鑼灣裕景商業中心、銅鑼灣利景酒店、銅鑼灣電業城、尖沙咀佐敦嘉文花園、大連裕景中心、瀋陽裕景中心等,創辦人為陳永栽。 商場多年來不時舉辦大型宣傳活動,邀請本地和亞洲巨星參與,也舉辦過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特首競選活動、亞洲電視停播倒數等,中庭又不時設置節日佈置。.

新!!: 上水和西九龍中心 · 查看更多 »

馬適路

適路(Ma Sik Road)是一條連接上水和粉嶺聯和墟的道路,是一條河套式的路,本路的北段,即上水的那一邊將會連接掃管埔路及雞嶺圓環,本路的南端,即粉嶺的那一邊將會連接安居街及沙頭角公路。本路是以鄰近的馬屎埔村之諧音命名。.

新!!: 上水和馬適路 · 查看更多 »

馬會道

會道是香港新界北區粉嶺及上水新市鎮內的一條區域幹路。此路呈東西走向,西起上水梧桐河,接連文錦渡路;東至粉嶺和合石,接連百和路。除接連文錦渡路的一段,全線皆為四線雙程分隔道路。.

新!!: 上水和馬會道 · 查看更多 »

香港

香港(簡稱港,雅稱香江;Hong Kong,縮寫作 HK、HKG)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之一,位於南海北岸、珠江口東側,北接廣東省深圳市,西面與鄰近的澳門特別行政區相距63公里,其餘兩面與南海鄰接。 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和新界組成,其中香港島北為最發達地區;地理環境上則由九龍半島等大陸土地、以及263個島嶼構成「島嶼」以超過500平方米面积為標準,根據地政總署測繪處:,人口約741萬人(2017年底)。 1842年,大清國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後再簽訂《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分別割讓九龍和租借新界,這些由英國統治的地區構成現今香港的治理範圍。二戰期間,香港曾被日本佔領約三年零八個月。1997年7月1日,香港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國,並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僅有國防、外交事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 香港開埠前,未計九龍和新界,香港島已經是一個有數千人口的小島。英國人看中維多利亞港是一個水深港闊、四季不結冰,而且不在地震帶的天然良港。1842年,大清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後,分階段割讓和租借香港土地予英國,英國人開始統治及發展香港,使香港從一個荒蕪、地瘠山多且天然資源缺乏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一個轉口港,成為歐洲各國商船向中國進行鴉片及其他商品貿易的樞紐,而且不受清朝末年的亂局影響。同時,孫中山在香港先後成立興中會和同盟會,為後來推翻大清打下基礎。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攻佔香港,佔領持續三年零八個月。1945年,日本投降,香港重光,英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基於殖民地身份和地理環境下,又一次避免受到中國長期戰亂影響;太平天國、軍閥割據、國共內戰、阶级鬥争、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間,大量中國難民逃港。香港在1970年代经济起飞,逐步發展成亞太地區之國際大都會及國際金融中心,獲譽為亞洲四小龍和紐倫港之一。根據《中英聯合聲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從1997年7月1日起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基本國策,《香港基本法》說明香港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除國防和外交由中國中央政府管理,香港實行高度自治,香港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終審權以及參與國際事務的權利。然而,近年香港人對特區政府及中國政府的信任度每況愈下,其高壓權威亦令「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及「一國兩制」遭到部份人士質疑。 香港是全球具有重要地位、以工商業為主的現代化國際金融、服務業及航運中心,連續24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以優良治安、廉潔社會、簡單稅制和健全的普通法制度而聞名於世,香港廉政公署,2016年12月1日,香港政府新聞網,2017年2月16日,因此有「東方之珠」的美譽。「亞洲國際都會」則為官方定位的香港品牌。香港同時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安全、經濟最發達、生活水平最高、競爭力最高、最適宜居住Gulliver.

新!!: 上水和香港 · 查看更多 »

香港境內水貨客問題

香港境內水貨客問題一般是指大量攜帶水貨過境的旅客,俗稱「水貨客」,從香港利用各種途徑運送貨物到中國大陸(尤其指通往深圳邊境),引致對香港各區市民的日常生活造成的各種滋擾及社會問題。於2012年至2013年,水貨客問題更引發了民間組織光復上水站抗議活動,促成香港特區政府公布相關一系列的打擊水貨客的措施,包括統籌多個執法部門組織特遣隊及進行聯合執法行動等等。至2015年,水貨客問題從貼近邊境的上水延伸至屯門新市鎮,激發起光復屯門、捍衛沙田、光復元朗及遊覽完上水去屯門抗議活動。.

新!!: 上水和香港境內水貨客問題 · 查看更多 »

香港天文台

香港天文台(簡稱天文台;Hong Kong Observatory,縮寫:HKO)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部門及聯合國屬下的世界氣象組織成員,專門負責香港的氣象觀測(雖然稱為「天文台」,但是其職能更接近一個氣象台),亦兼任地震、授時、天文及輻射監測等事務,向香港市民發出相關的警告。香港天文台也是世界氣象組織擔任網頁開發和操作之總負責氣象部門,以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屬下的航空氣象委員,撰寫航空氣象文章之牽頭氣象部門。現任天文台台長為岑智明。香港天文台在港英時代原為政府經濟科轄下部門,1997年主權移交後維持隸屬經濟局,2002年7月1日改為經濟發展及勞工局轄下部門;2007年7月1日決策局再度重組後,天文台被劃入新成立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新!!: 上水和香港天文台 · 查看更多 »

香港小巴

#重定向 香港小型巴士.

新!!: 上水和香港小巴 · 查看更多 »

香港巴士

巴士是香港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之一,也是香港每日載客量最多的公共交通系統,每日載客接近650萬人次。  .

新!!: 上水和香港巴士 · 查看更多 »

鳳溪廖萬石堂中學

鳳溪廖萬石堂中學(Fung Kai Liu Man Shek Tong Secondary School,簡稱:FKLMSTSS)是香港新界北區上水一所全日制津貼男女文法中學,由鳳溪公立學校於1997年贊助成立。校址位於上水鳳南路6號。學校取名於北區上水上水圍廖萬石堂。以中、英語為教學語言。校長為范志文先生。.

新!!: 上水和鳳溪廖萬石堂中學 · 查看更多 »

鳳溪創新小學

鳳溪創新小學(Fung Kai Innovative School)是一所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的小學,屬校網80。.

新!!: 上水和鳳溪創新小學 · 查看更多 »

鳳溪第一小學

#重定向 鳳溪小學.

新!!: 上水和鳳溪第一小學 · 查看更多 »

鳳溪第一中學

鳳溪第一中學(Fung Kai No.1 Secondary School)是香港新界北區一所政府津貼全日制男女校,採用中文為教學語言。校址位於上水馬會道17號。由鳳溪公立學校主辦,於1952年在上水馬會道創校,1996年擴建校舍。現任校長為黃增祥先生。.

新!!: 上水和鳳溪第一中學 · 查看更多 »

跨境巴士

跨境巴士,是指往來兩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巴士服務,它們運輸乘客跨越邊境出入兩地,是站對站客流服務,所以又名過境巴士、直通巴、跨境快線、跨境公交车等。而在香港及澳門的跨境巴士,由於港澳和大陸的車行方向不同,故跨境巴士需適應兩邊不同的行車方向,且須考取特許駕照方可營運。.

新!!: 上水和跨境巴士 · 查看更多 »

育賢學校

育賢學校位於香港上水石湖墟,由陳友才太平紳士在上水區創立於1939年,是一所政府主辦,由教育統籌局直接管轄的中文小學。 學校設有一個電腦室、57台桌上電腦、19 部手提電腦及18部掌上電腦;每個課室均設有投影機及實物投機。.

新!!: 上水和育賢學校 · 查看更多 »

蓮塘尾

蓮塘尾(Lin Tong Mei),位於香港新界上水西南方,位於香港高爾夫球會南端,粉錦公路西側,與大隴谷的大龍實驗農場相鄰,該地主要村落稱爲蓮塘尾村(Lin Tong Mei Village),爲隸屬上水區鄉事委員會的認可原居民村落。 蓮塘尾村所在地本名「蓮塘」(Lin Tong),「尾」是用以表述該村落的地理位置位於蓮塘的邊緣,但隨着蓮塘尾村變得人丁興旺,「蓮塘尾」逐漸取代「蓮塘」成爲當地地名。.

新!!: 上水和蓮塘尾 · 查看更多 »

蔚翠花園

蔚翠花園,是香港北區的一系列大樓型住宅,由新鴻基地產所建,位於上水吉祥街9號。.

新!!: 上水和蔚翠花園 · 查看更多 »

雞嶺

雞嶺(Kai Leng)為張氏原居民村落,因興建城門水塘而被分別搬遷到大埔救恩書院隔鄰之漁角村及上水之雞嶺村。.

新!!: 上水和雞嶺 · 查看更多 »

雞公嶺

雞公嶺是香港新界西北的一座山峰,位於元朗新市鎮和粉嶺/上水新市鎮之間,海拔585米。雞公嶺原名圭角山或掛角山。根據《大清一統志》:「掛角山,在縣南三十里,兩峰突起如角,曰大掛,小掛,一名牛潭山」。而在新安縣志中,「掛角山一名桂角在縣東南四十里。山多老桂,兩峰對峙,其形如角,故名」。雞公嶺大部份屬於元朗區,唯東北麓則屬於北區。山嶺大部份亦屬於林村郊野公園,除西北麓之外。 雞公嶺由兩個山峰組成,包括海拔585米的主峰(又稱為大羅天或大掛),以及其西海拔374米的副峰(又稱為雞公山、金雞嶺或小掛)。兩山山頂均設有三角測量站(不過山峰的三角測量站是建於西面的572米山頭,而不是585米最高點),而副峰更設有香港數碼地面電視廣播之輔助發射站,服務元朗東部、錦田、水邊村及輞井圍等地。在旅行界,雞公嶺主峰上的三個山頭由西至東細分為大羅天(572米)、羅天頂(585米)和龍潭山(550米),而雞公嶺向北伸展,有牛潭山(337米)和麒麟山(222米)。 該山山體廣闊,而其東、北和西方都沒有比它高的山,所以從元朗和上水等地都可清楚望見。站在山上,可鳥瞰元朗平原和米埔一帶的鄉郊景色與及深圳市區與蛇口一帶景色。雞公嶺的山脊東西走向,東西兩端分別為蕉徑和逢吉鄉,亦是主要的登山入口。雖然山嶺屬於郊野公園範圍,但沒有任何郊遊設施。路徑除了沒有維修之外,更因為非法越野電單車活動而變得打滑,所以只宜有經驗的遠足者前往。 雞公嶺的東南面有一走向和大小相約的大刀屻和北大刀屻,兩組山峰之間的山谷則建有粉錦公路,沿途主要有八鄉和錦田。.

新!!: 上水和雞公嶺 · 查看更多 »

雙魚河

雙魚河(Sheung Yue River)是香港新界北區梧桐河的支流,由雞公嶺及大刀屻等山溪起流經元朗八鄉、坑頭大布、古洞至河上鄉,在虎地坳與梧桐河匯合。因為雙魚河的緣故,上水及粉嶺一帶古時名為「雙魚市」。 雙魚河另有一英文名“River Beas”,與印度的比亞斯河(英语:Beas River)名字相同。英屬香港政府於20世紀初控制新界後曾派遣一名印度籍測量師測繪新界北部的河流,基於無法考證的原因,該測量師沒有採用河流原有的中文名稱進行記錄,而是選擇使用印度多條主要河流的名稱及其主支流關係爲他所記錄的河流重新命名,例如印度的比亞斯河爲薩特萊傑河的支流,而雙魚河在上水屠房以西匯合石上河,故石上河以薩特萊傑河英文名稱(Sutlej)命名,而雙魚河則獲分配比亞斯河之名,不過後來的政府測繪確定河道主流應是雙魚河、而石上河是支流,但兩河的英文名稱沒有因此調換。.

新!!: 上水和雙魚河 · 查看更多 »

耕地

耕地在地理學上是指可以用來種植農作物的土地。 地球上1億480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中大約有3100萬是可耕地,但目前可耕地面積正以每年10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流失。而耕地流失的主因是森林開伐,目前森林開伐主要發生在熱帶地區過度開發的雨林中。森林開伐有時甚至會導致荒漠化,例如馬達加斯加的中央高原上因為過度的游耕已導致嚴重的荒漠化。 另一個較小但是重要的原因是河川的治水工程,河岸邊的耕地因為缺乏河水帶來的泥土不能回填遭侵蝕的部份,耕地進而慢慢流失。而很大部分的耕地都位於許多大河的週邊,例如尼羅河、密西西比河、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黃河、長江、亞馬遜河、恒河和萊茵河。 肥沃的耕地都曾經過河流或是海洋的沉積物累積。近代由於治水工程的控制,河流氾濫已經不太常見了,這讓耕地上的集約農業足以支持地球上龐大的人口。 尼羅河的河岸會定期的氾濫,並在河岸上留下肥沃的淤泥,而這污泥是絕佳的肥料。就算土地已經被過度耕種且養分已耗盡,隔年氾濫的污泥仍然可以使耕地恢復地力。在有防洪控制的地區雖然能夠提供人類更舒適的環境,但是也會對耕地造成非常不利的影響。.

新!!: 上水和耕地 · 查看更多 »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T.W.G.Hs.)為一所全日制津貼文法男女中學,位於香港新界上水彩園邨。學校的命名是為了景仰甲寅年董事局暨各總理對教育事業之熱心。學校是以英語為教學語言。該校校長為梁東榮先生。創校校長是阮禧,現任仁愛堂田家炳中學校長戴希立曾任該校副校長。是一所著名的英文中學。 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創立於1982年,在1984年正式命名前稱東華三院第十一中學。它與第十二中學(東華三院李嘉誠中學)同時創校,但先於第九中學(東華三院邱金元中學)及第十中學(東華三院邱子田紀念中學)。.

新!!: 上水和東華三院甲寅年總理中學 · 查看更多 »

東鐵綫

東鐵綫(East Rail Line,簡稱:EAL,前稱九廣東鐵,KCR East Rail)是香港港鐵一條連接新界北及九龍南的通勤鐵路線,由九廣鐵路公司(簡稱九鐵公司)擁有,以「服務經營權」方式授予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公司)營運,也是香港最早通車的鐵路。在1910年至1996年期間,香港方面稱此路線為九廣鐵路-英段(Kowloon-Canton Railway British Section,縮寫:KCRBS),1911年至1949年期間,中華民國政府稱之為廣九鐵路-英段。香港市民口中習慣稱之為火車。 除本地客運外,東鐵綫乘客還可在羅湖站及落馬洲站過境,前往深圳,是目前唯一連接前往中國大陸口岸的鐵路線,也是唯一有城際直通車及本地客運列車同時行走的鐵路線。 港鐵公司於2010年6月16日停辦鐵路貨運前,東鐵綫曾經是香港唯一有經營貨運業務的鐵路線,現時乃香港唯一的城際客運鐵路線。客運服務由紅磡站至羅湖站/落馬洲站,全長約41.5公里;而貨運服務當時由紅磡的貨場運送貨物來往中國各大城市。現時在香港境內,雖然港鐵公司仍然保留各車站貨場的使用權,可是現在只有羅湖編組站仍在運作。.

新!!: 上水和東鐵綫 · 查看更多 »

松柏塱

松柏塱(Tsung Pak Long),位於香港新界上水西部泛濫平原的淡水濕地,是一條香港圍頭與客家雜居的圍村,具體位置爲大頭嶺、青山公路、塱原和石上河之間。松柏塱村由黃、劉、陳、李、鄺及簡姓六個宗族約於20世紀初期建立,村前建有五間這五姓族人的祠堂。村內不少古建築仍保留原來風貌,可說是香港現在保存最好的客家圍村。著名前練馬師簡炳墀為松柏塱原居民,並獲選為松柏塱村村長。由於松柏塱一開始便是雜姓村落,其內部也分爲不同姓氏的聚居群落,當中最著名的便是客家圍。自粉嶺公路建成後,松柏塱被分隔成南北兩部分,由行人天橋連接,松柏塱村主體位於粉嶺公路北面,公路南面亦有少量村屋,高爾夫景園和愛園別墅也屬松柏塱範圍內。.

新!!: 上水和松柏塱 · 查看更多 »

梧桐河

梧桐河(Ng Tung River)是香港新界北區邊界深圳河的支流,由紅花嶺及禾徑山等多條山溪流至萬屋邊一帶,沿沙頭角公路流經萊洞、馬尾下、橫嶺、軍地至小坑村,其後河道變寬,流經龍躍頭、烏鴉落陽至上水北部,在虎地坳(上水屠房一帶)成為三角區,最終於羅湖與深圳河(近羅湖口岸)匯合。 梧桐河昔日的官方英文名稱(River Indus)與獨立前印度的印度河相同,這是英國在租借新界後派遣印度籍的測量師所命名的。.

新!!: 上水和梧桐河 · 查看更多 »

汉朝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后出现的朝代,在中國歷史上極具有代表性,扮演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漢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西汉(前202年-9年)與东汉(25年-220年),中間王莽篡漢建立新朝(9年-23年)與西漢更始帝時期(23年-25年),西漢與東漢合称兩汉,還有蜀漢;亦有以东汉与西汉的首都代指,合称两京。西汉为汉高帝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雒陽。 汉朝是中國歷史上空前强大的帝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與公元前一世紀興起於歐洲的羅馬帝國東、西遙相並立。後世多將汉朝和約略同时期在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及文明的強大帝國罗兹·墨菲(黄磷 译),《亚洲史》(第四版),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2004年10月,141-154 ISBN 978-7-80700-092-1。在汉武帝期间,汉朝陸續地收復秦朝时失去的今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及宁夏地區,又開疆拓土,在河西走廊,即今甘肃處建立郡县。西汉后期,其疆域除了西藏、東四盟、吉林、黑龍江、青海大部分及蒙古國外,基本上包含現今长城以南、包括遼寧在內的中国疆域。 漢疆域最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今內蒙古包头及巴彦淖尔一带),南至日南郡(今越南广平省),东至临屯郡(今朝鲜江原道一带),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面积廣达600万平方公里。在统治期间,从前58年起的呼韓邪單于至10年的烏珠留若鞮單于,匈奴一度成为汉朝内藩。至公元元年,全国人口约6000万,佔当时世界人口28%,此时印度次大陆人口为4600万,欧洲人口为3500万,北非人口为1400万。 汉朝進一步奠定了汉民族(华夏族)的民族文化,西汉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当时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的社會主流文化。在后世,漢人成为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汉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汉字。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其文治武功空前,影响巨大,至西晋时依旧有义阳蛮张昌,匈奴人刘渊,刘芒荡以汉朝名号造反,直至唐代, “卯金刀”、“刘举”、“刘氏当王”、“刘氏主吉”、“伐武者刘”等一系列宣扬刘氏复兴的金刀之谶都络绎不绝。人们经常把汉朝和之后的唐朝并称汉唐,并以之为中国朝代的代表。 汉朝最早使用年号,建元为首個年号,但实际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元鼎,之前的年号系追认。汉初根据五德終始說,定正朔为水德,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簒政建立新朝,方--采用劉向和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这一说法,从此确立东汉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及《三國志》等皆采用这种说法,因此汉代亦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刘汉」。.

新!!: 上水和汉朝 · 查看更多 »

河上鄉

河上鄉(Ho Sheung Heung)是香港的一條鄉村,位於新界北區上水之西,鄰近塱原濕地、雙魚河及古洞北,屬於上水鄉事委員會範圍。該村由侯姓族人於明朝初重建,其後其族人更發展為新界五大氏族之一,該村至今仍有人居住。 河上鄉內的居石侯公祠是村內的地標建築,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村內還有洪聖古廟及排峰古廟等歷史建築。 河上鄉村位於鴻淘荳品廠對面之河溪學校(小學),現已荒廢;校內設有石屎水泥/混凝土(紅毛泥,客家話用語)籃球場。鴻淘荳品廠旁邊之區域市政局遺產(早期由市政總署負責建造)——鄉郊旱廁(編號:N-9),於2007年完成翻新改建工程,成為設有坐廁之水廁。 河上鄉鄰近的金錢村、燕崗村和丙崗村均爲與河上鄉侯氏同宗之村落。.

新!!: 上水和河上鄉 · 查看更多 »

沙頭角

沙頭角(香港部分-Sha Tau Kok,中國大陸部分-Shatoujiao)是位於香港北區和深圳盐田区邊界上的地方,橫跨兩地,以前是人煙興盛的村莊,當1898年新界正式租借與英國時,以沙頭角河分界,劃分為香港邊境禁區,當中河尾一段成為中英街。早在清代,沙頭角的東和墟已為興盛的墟市,但隨著英國租借新界,沙頭角南面劃為英租界內,令村民來往不便。及後位於香港境內的部分沙頭角範圍劃為禁區,非沙頭角村落的村民不能輕易進入沙頭角,使沙頭角難復當年的興盛。 香港境內的沙頭角已建為一個小市鎮。沙頭角市中央為沙頭角公路石涌凹段,周圍還有多條以「順」字開頭的街道。其中沙頭角邨為大部分居民居住的地方。以前,不少沙頭角居民是海邊柵屋為居,就是住在船上的艇民,及後房協的沙頭角邨落成,很多居民因此上岸,搬進公共房屋,而車坪街及新樓街仍然有一定數量的樓宇。沙頭角另一標記為沙頭角碼頭。沙頭角碼頭位於海中心,有一條百多米長的橋將碼頭和陸地連接,碼頭有街渡前往吉澳、三椏等新界東北鄉郊地區。 自英國於1899年接管香港新界後,直到1980年前,港英政府將現今北區範圍劃分四個分區,其中之一就是「沙頭角區」,由於此制度沿用近80年之久,故此現今香港方的「沙頭角」在廣義上也涵蓋原「沙頭角區」所覆蓋的地方,包括蓮麻坑、萬屋邊、禾坑、石涌凹、南涌、鹿頸等地,而新娘潭路以東的半島也被稱爲「沙頭角半島」(包括船灣淡水湖),故此該半島上的烏蛟騰、谷埔、鎖羅盆、荔枝窩等地,以及印洲塘一帶以吉澳爲首的島嶼都屬於沙頭角的一部分。.

新!!: 上水和沙頭角 · 查看更多 »

洪聖廟

洪聖廟(又稱洪聖宮或洪聖古廟)為祭拜海神洪聖的廟宇。早期坪洲大多数都是出海捕魚的漁民聚居,漁民西面供奉天后、東面则供奉海神洪聖爺,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為洪聖爺誕,不少地方均有大型慶祝活動。.

新!!: 上水和洪聖廟 · 查看更多 »

深圳市

深圳市,简称深,别称鹏城,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的地級市,同时是副省级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及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979年1月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设立,為中国的证券资本市场中心、以及重要的国际经济中心。深圳全市均劃入深圳經濟特區範圍。南邊與香港接壤,北与广州市、惠州市、东莞市毗邻。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快速发展,在中国的制度创新、扩大开放等方面承担着试验和示范的重要使命。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經濟特區在此成立。自1999年起,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每年定期在深圳举行。2010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获中央政府批准成立,将作为深圳与香港合作的先导区。2011年,深圳主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16年,深圳市生产总值超越广州市成为中国经济总量第三大城市。 深圳是中国南方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三,外贸出口总额连续20余年居中国大陆第一位,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是中国大陆第五大民航机场。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首次公开募股数量自2009年至2015年居世界第一位,是中国企业重要的融资平台。.

新!!: 上水和深圳市 · 查看更多 »

深圳河

深圳河(Sham Chun River/Shenzhen River),珠江三角洲水系,發源於梧桐山,流经深圳市区和香港,自东北向西南流入深圳湾,出伶仃洋。是被訂為香港與中國大陆的邊境的河流(中下游),位於香港和廣東省深圳市之間,原屬於香港管轄範圍,香港回归后中心线以北划归深圳市管辖。羅湖橋和福田口岸邊境大樓等均橫跨於深圳河上。事實上,現時的邊界除了深圳河外,還有沙頭角河和中英街。 深圳河於歷史上稱為明溪,自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起,更改稱為深圳河,作為英國租借香港新界部份的99年界限時期的界河。深圳河是香港最長的河流。.

新!!: 上水和深圳河 · 查看更多 »

深水埗

深水埗(Sham Shui Po)是香港十八區的深水埗區之主要部分,位於九龍半島西北部,有着悠久的歷史。當中「埗」、「埔」、「埠」三字相通,皆有碼碩的意思,由此可知深水埗過去是繁忙的深水碼頭。 深水埗包括深水埗區原有臨近海傍的一部分,大致上以大埔道、界限街和欽州街為界,七八十年代以通州街為海岸綫,其後因應填海工程而成為現今模樣。欽州街至東京街則為深水埗與長沙灣的過渡地帶,故此深水埗區議會的長沙灣選區大部份屬於深水埗範團。深水埗人口密度非常高,區內有業主經營劏房、棺材房以至籠屋,部分居所生活環境惡劣。深水埗與又一村、石硤尾、長沙灣、荔枝角、昂船洲等地在行政區劃上同屬深水埗區,而這些地區沒有明顯分界而且互相交接,加上興建地鐵荃灣綫時,深水埗區的車站沒有按照其所在地的地名進行命名,區內設施亦有類似情況,因此市民經常出現混淆,將深水埗區內非深水埗的地方誤作深水埗的一部分。 現今深水埗已經成為九龍西北部的核心區,商業活動發達,並已經成為電子產品、潮流玩意、服裝配飾、古玩玉石等多方面商品集中地,每天車水馬龍、熙來攘往。而深水埗西填海區深旺道一帶亦陸續發展高密度的住宅區,區內亦有零星的重建項目,改變外界對深水埗集中着傳統唐樓的印象。.

新!!: 上水和深水埗 · 查看更多 »

港鐵

港鐵(Mass Transit Railway,縮寫:MTR),原稱香港地鐵,自2007年12月2日與九廣鐵路合併後改名為港鐵為止,是香港最大的鐵路運輸系統,泛指能夠通過一張港鐵單程票通行的10條路綫,廣義上包括一條連接香港國際機場及香港市區的機場快綫、擁有12條路綫的輕鐵系統及昂坪360纜車系統,組織成為貫通香港島、九龍及新界,市區及多座新市鎮,總計93個鐵路站及68個輕鐵站、合共長230.9公里的鐵路網。同時,整個系統亦包括接駁巴士及城際客運服務。 綜合港鐵系統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簡稱港鐵公司)營運,於2007年12月2日由地鐵及九廣鐵路系統合併而成。其中第一條路綫東鐵綫始建於1906年,於1910年通車,是連接香港及廣東省主要的鐵路運輸;而以地下隧道為主的第二條路綫觀塘綫則於1979年通車,成為香港鐵路發展歷史的里程碑。 於2016年,港鐵累積載客量逾19億人次,當中輕鐵及巴士佔2億2千萬人次,機場快綫為1610萬人次,是全球最繁忙的鐵路系統之一。香港鐵路為國際地鐵聯盟的創會會員之一。而港鐵在香港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市場整體佔有率不斷上升,由2013年的46.9%,增至2016年的48.4%,當中港鐵在過海交通工具市場的佔有率更達68.4%。.

新!!: 上水和港鐵 · 查看更多 »

港澳個人遊

港澳個人遊又稱自由行,是一個准許中國大陸居民以個人的方式前往港澳地區旅遊的計劃,自2003年7月28日起推行。一般情況下,只要在計劃範圍內的城市,就可以透過簡單的簽注(特別簽證)手續前往香港及澳門,期間最多可以逗留一週。現時,49座中國大陸城市的居民可以以個人身份到訪香港旅遊。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及農曆新年等中國主要長假期——黃金週,更是港澳個人遊的高峰期。2009年,中央政府准許合資格深圳戶籍居民申請一年多次訪港「個人遊」簽注(一簽多行)。随着自由行政策的出台,中國大陸旅遊來访香港人次由2002年的638万大幅度增加至2013年的4,075万,佔每年訪港旅客總數的比例由41.2%急升至75%。 自由行被喻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惠及香港经济,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卻製造了不少社會問題。2012年,中國大陸旅客的消費為香港直接帶來261億元的增加值,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3%。隨著中國大陸旅客逐年增加,社會問題逐步衍生,包括「雙非」、水貨客(造成香港居民的日用品供应短缺、公共服务及交通系统等負荷過重)、通貨膨脹(商铺租金攀升引致物价上涨、零售业为迎合中國大陸旅遊而貨源愈趋单一化)及文化衝突(中港矛盾)等,對香港社會的負面影響逐漸浮現,亦让社会开始反思香港旅游业的接待和承受能力。.

新!!: 上水和港澳個人遊 · 查看更多 »

清河

清河可以指:.

新!!: 上水和清河 · 查看更多 »

清河邨

清河邨(Ching Ho Estate)是一個香港的公共屋邨,位於香港新界北區上水「粉嶺第36區」的吳屋村和雞嶺村之間,與雞嶺村隔石上河上游河段相望,原址為石上河流經的農地(曾為香港第三間大學四個選址之一,唯最後選擇清水灣),現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屋邨管理。 房委會租住房屋小組於2000年9月通過把本邨命名為「清河邨」,取其「清澈河流」之意;亦與其毗鄰客家原居民雞嶺村之張氏宗祠堂聯「清河世澤,金鑑家聲」互襯。本邨有8座住宅大廈,本來預算於2006年4月開始入--,但因建築公司的施工緩慢,地盤被政府收回,最終本邨2007年5月19日起入--。餘下的樓宇在2008年6月時大部分都已落成,2008年12月13日全面入伙,最多可容納21,000人居住。2009年3月的住戶及人口為6,200戶及18,500人;到2016年12月底,邨內住戶及人口增至7,100戶及19,900人。房署總建築師何樂素芬說,清河邨是設有最多綠化項目的屋邨,當中包括首次在垃圾房屋頂栽種植物。.

新!!: 上水和清河邨 · 查看更多 »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時代(Neolithic),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以磨製石器和製作陶器為主,大約從1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7400多年至2200多年不等。不過,在有些地區,如中美洲,在西元後仍停在新石器时代,不過仍出現高度文明,如馬雅文化。 新石器時代結束後,人類進入銅器時代(金屬器時代的最早期),也開始進入信史時代。.

新!!: 上水和新石器时代 · 查看更多 »

新界

新界(New Territories)是香港全境三大地域之一,與中國大陸接壤,也是香港境內除香港島及九龍外的其餘區域。新界可以分為兩大部份,分別是與九龍半島相連的新界內陸和以大嶼山為主的233個島嶼所組成的離島。新界內陸面積為747.18平方公里,連同233個離島計算,總面積則為975.23平方公里,佔香港陸地總面積接近90%,而52.2%香港人口居於新界。.

新!!: 上水和新界 · 查看更多 »

新界喇沙中學

新界喇沙中學(De La Salle Secondary School, N.T.)為香港一間天主教中學,由喇沙會修士斐利士(Brother Felix Sheehan)於1965年創立,位於新界上水金錢村,毗鄰東英學圃。.

新!!: 上水和新界喇沙中學 · 查看更多 »

新運路

新運路(英語:San Wan Road)是香港新界北區的一條道路,全長約3.3公里,由粉嶺樂業路與馬會道交界起向西北方延伸,至上水石上河畔近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為止,大致與港鐵東鐵綫平行。.

新!!: 上水和新運路 · 查看更多 »

新都廣場

新都廣場(Metropolis Plaza)是香港的一個私人屋苑,位於新界北區上水龍運街8號,佔地逾9萬平方呎。其位置是現時上水各個商場連接天橋的中心點,而且附近有多個主要建築,是上水居民必經之地。項目由新鴻基地產負責發展,於1992年落成。.

新!!: 上水和新都廣場 · 查看更多 »

文錦渡

文錦渡(Man Kam To 或 Wenjindu)是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和香港新界一個貼鄰邊境的地區。深圳部分位於羅湖區,香港部分曾經位於香港邊境禁區範圍內。.

新!!: 上水和文錦渡 · 查看更多 »

文錦渡口岸

文錦渡口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深圳市與香港之間一個陸路邊境口岸,均屬於文錦渡路範圍內,港方口岸稱為文錦渡管制站,中方口岸稱為文錦渡口岸。 文锦渡口岸是改革开放前深圳仅有的两个陆路口岸之一。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改革开放前,文锦渡只是供港鲜活商品的贸易口岸,1978年10月建成公路桥,1985年2月新建一座公路桥,实行入出境车辆分桥行驶。配合治理深圳河工程,原出入境桥被拆除,新建一座出入境双向桥于2005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经过多年来的不断改造,目前口岸区域占地面积13万多平方米,共有20条汽车检查通道,其中,小汽车、客车检查通道2条(出入境各1条),货车检查通道18条(入境10条,出境8条)。另有12条入出境旅客检查通道(出入境各6条)。口岸的总体设计是:日汽车流量10,000辆次,日旅客流量3.000人次。1991年入出境车辆335万辆次,日均9,181辆次,2004年,经该口岸入出境车辆277万辆次,日均7,562辆次,年均下降0.5%。这是由于皇岗口岸投入使用分流等因素造成的。1997年后,该口岸入出境车辆稳定在日均7,000辆左右。 除了已領有通行證的私家車、貨車及長途汽車外,現時旅客亦可經由文錦渡來往香港及深圳。 目前,該口岸仍為內地供港食品的主要進港口岸,並設有食物環境衛生署之專門檢疫站。 由於文錦渡口岸位於深圳市中心,排隊過關車龍常導致市內交通擠塞,深圳市政府長遠而言希望將之搬走;現正與香港政府計劃設立「東部通道」(蓮塘/香園圍口岸)設立新口岸取代。 深圳文錦渡口岸旅檢區域由於需進行改建工程,於2010年2月22日零時起暫時關閉,於2013年8月26日重新開放;旅客出入境檢查服務,包括跨境旅遊巴士及私家車,將會暫停運作,但貨車出入境檢查服務則不受影響。2010年3月27日起有限度恢復往返上水及口岸的跨境旅遊巴士在早晚各開3班,並在文錦渡口岸重新開放當日起恢復全日服務。.

新!!: 上水和文錦渡口岸 · 查看更多 »

料壆

料壆為香港新界北區落馬洲邊境管制站附近一村落﹐對面為广东省深圳市蔡屋圍,數百年前已有村民聚居,1967年7月20日才有公路連接市區。 根據2013年《邊境禁區(修訂)令》及《2013年邊境禁區(准許進入)(修訂)公告》,包括得月樓村、料壆村、信義新村、馬草壟村、落馬洲村及下灣村於同年6月10日開始開放禁區。.

新!!: 上水和料壆 · 查看更多 »

旭埔苑

旭埔苑(Yuk Po Court)是香港的一個居屋屋苑,位於新界北區上水,於1982年開始入伙,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發展,是北區最早興建的居屋屋苑,現已成立業主立案法團,首次推出時售價為119,700-141,200港元。 旭埔苑八座樓宇皆為「舊十字型」設計,屬香港最早期的標準型居屋設計,故全屋苑所有單位的面積和內部間隔相同,其中每四座樓宇為相連接的一組,從高空俯瞰看兩組樓宇的排列像兩個反過來的英文字母“L”字分佈在百和路東西兩側,東側樓宇與學校相鄰,西側樓宇位於彩園廣場旁邊,整個屋苑被百和路分成兩個不相連的部分。.

新!!: 上水和旭埔苑 · 查看更多 »

應龍廖公家塾

應龍廖公家墊又名顯承堂,位於香港新界上水圍莆上村。書室建於1838年(清朝道光年間),由居於上水鄉的廖氏第四代廖應龍興建。書室最初主要教授卜卜齋,並派出學生參與科舉考試,多人成功考獲舉人或貢人。家墊在1965年改建為幼稚園,一直營辦至1988年。墊內有一個名為「配賢」的祭壇,專門表揚在科舉考試中成績彪炳的祖先。另外村民以往亦會在這裡舉行春祭、慶祝壽辰和婚事。應龍廖公家墊修復工程更榮獲200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嘉許獎。 現時應龍廖公家墊已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新!!: 上水和應龍廖公家塾 · 查看更多 »

打鼓嶺

打鼓嶺(Ta Kwu Ling)位於香港新界北區北部坪輋以北,鄰近香港與深圳的邊界,部分地方曾屬邊境禁區。當中區內小山丘白虎山更位於香港最北端。打鼓嶺與其東邊的沙頭角在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共同擁有沙打選區的議席,但其鄉事委員會則各自於區議會內另有代表。現任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是陳崇輝先生。 自英國1898年接管新界後,直到1980年前,港英政府將現今北區範圍劃分四個分區,其中之一就是「打鼓嶺區」,由於此制度沿用近80年之久,故此「打鼓嶺」在廣義上也涵蓋原「打鼓嶺區」所覆蓋的地方,包括坪輋、恐龍坑、老鼠嶺、香園圍等地。文錦渡和羅湖原來也是打鼓嶺區一部分,不過由於這兩個地方與打鼓嶺核心區之間有山嶺阻隔,距離較遠,缺乏主要道路連接,而且皆爲香港與內地之間主要邊境口岸所在地,知名度比打鼓嶺更高,故此一般不會將這兩個地方視爲打鼓嶺的一部分。.

新!!: 上水和打鼓嶺 · 查看更多 »

曾梅千禧學校

曾梅千禧學校(Tsang Mui Millennium School)是一所上水小學,由李志達基金所營辦,位於上水清城路1號,原校為李志達紀念學校(下午校)。上午校在2003年轉為全日制,搬遷到位於上水第36區的新校舍,並名為曾梅千禧學校。.

新!!: 上水和曾梅千禧學校 · 查看更多 »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