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自由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B-24轟炸機

指数 B-24轟炸機

B-24「解放者」式轟炸機(B-24 Liberator)是美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入使用的一種重型轟炸機,由團結飛機公司(Consolidated Aircraft)研製,在戰時活躍於西線、中缅印战区和太平洋戰場,其參加的戰鬥甚至比有名的B-17空中堡壘式轟炸機更多,皆因其載彈量和航程都在B-17之上。.

36 关系: 加拿大皇家空軍印度空軍升阻比大日本帝國太平洋战争中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国抗日战争中缅印战区中華民國空軍中日战争北美航空國共內戰刘善本B-17轟炸機B-25米切尔型轰炸机B-29超級堡壘轟炸機第二次世界大战納粹德國美國美國陸軍航空隊美國陸軍航空軍美國海軍羅馬尼亞白朗寧M1919中型機槍白朗寧M2重機槍飛行艇飛虎隊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馬力重慶號巡洋艦英國皇家空軍法國戰役渦輪增壓器户县星型引擎

加拿大皇家空軍

加拿大皇家空军(英文:Royal Canadian Air Force,RCAF;法文:Aviation Royale Canadienne),前称加拿大空军司令部(Canadian Forces Air Command),是现加拿大軍隊(Canadian Armed Forces)三军之一,受命于空军参谋长Michael Hood中将。皇家加拿大空軍有正规军14,500人和预备役2,600人,并有2,500名平民支持。.

新!!: B-24轟炸機和加拿大皇家空軍 · 查看更多 »

印度空軍

印度空軍 (IAF; Devanāgarī: भारतीय वायु सेना, Bharatiya Vāyu Senā) 是印度軍隊的空中武裝力量。其基本職責為保衞印度領空 以及在與其他武裝發生衝突時作出空中戰爭。印度空軍於1932年10月8日建立,當時作為大英帝國的一支輔助空軍。1945年,印度空軍獲加授「皇家」名銜,以表彰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貢獻。1947年印度自英國獨立後,皇家印度空軍負責保衞新建立的印度聯邦,而在1950年印度共和國建立後,皇家名銜被撤去。印度獨立以降,印度空軍參與了三次印巴戰爭及一場與中國的戰事。其他主要行動包括吞併萄屬果阿、、及。除了應付對外衝突外,印度空軍亦積極參與聯合國維持和平任務。 印度總統自動兼任印度最高統帥,亦是名義上印度空軍的最高首長。但統領整個空軍的空軍總司令是空軍總參謀長(Chief of the Air Staff),由一位四星等階的空軍上將擔任。印度空軍軍中同時間內不會有多於一人擁有空軍上將頭銜。空軍元帥(Marshal of the Air Force)一銜則只曾在2002年授予給阿爾瓊·辛格一人,他也是首位擁任五星等階的將領。 國際戰略研究所發表的《2010年軍力平衡》報告估計印度空軍現有127,000名現役人員,但不同來源提供的數據都有很大差別。就估計2013/2014年度印度空軍就有1,499架軍機服役。 Flightglobal.com.

新!!: B-24轟炸機和印度空軍 · 查看更多 »

升阻比

在空气动力学中,升阻比(L/D)是指飞行器在同一迎角下升力与阻力的比值。飞行器的升阻比越大,其空气动力性能越好,对飞行越有利,也會有較佳爬升性能。升阻比的公式如下 其中L為升力,F_D為阻力。 一般飛機的阻力會和升力使用相同的參考面積,也就是其翼面積,因此升阻比可簡化為升力係數及阻力係數之間的比值 其中C_L及C_D分別是升力係數及阻力係數。 一般此數值是在一特定空速及迎角下的升力,除以相同條件下的阻力。升阻比隨速度而變,因此所得結果一般會是不同空速下升阻比的曲線。由於阻力在高速及低速時較大,因此升阻比相對速度的圖形一般會呈現倒U字形。.

新!!: B-24轟炸機和升阻比 · 查看更多 »

大日本帝國

#重定向 大日本帝国.

新!!: B-24轟炸機和大日本帝國 · 查看更多 »

太平洋战争

太平洋戰爭(Pacific War,太平洋戦争;另有大東亞戰爭之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大日本帝國為首的軸心國和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於1941年12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間的戰爭,範圍遍及太平洋、印度洋、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太平洋戰爭屬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份,但與歐洲戰場不同的是,它的起因源自更早的中國抗日戰爭、以及日本與其他前一戰协约国國家的衝突,爆發的原因不太相同。 1937年,日本為應付對中國的戰爭的需求,戰略物資持續消耗,戰況卻陷入膠着,加上日本與一戰协约国國家的關係已疏远,美、英等國為了调停中日戰爭,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斷絕其重要戰略物資的輸入,前者提出恢復貿易的條件為自中國撤軍。日本在發動全面戰爭與撤兵間選擇了前者,並計劃奪取東南亞的殖民地。 1941年12月7日大日本帝國海軍向美國太平洋上的海軍基地珍珠港不宣而戰,同時在西太平洋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緬甸和菲律賓等地發動攻擊。美國、英國和中華民國向日本宣戰,而與日本同盟的歐洲軸心國納粹德國與義大利亦向美國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歐亞兩大戰場合流。在戰爭初期日軍就已佔領了太平洋約25%的地域,一直到中途島海戰時喪失四艘航空母艦而失去了太平洋主動權。接著日軍又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上消耗甚多戰力,而美國則重組軍隊反擊,於太平洋兩線進攻。 1945年美軍收復了菲律賓並佔領了日本列島周圍的島嶼,開始以龐大規模的轟炸機群與海軍轟炸與封鎖日本,但日本堅不投降。最終美國於8月6日和9日投擲了兩顆原子彈於廣島和長崎,同時蘇聯亦宣佈廢除1941年簽署的《蘇日中立條約》並於蘇日戰爭中對日宣戰。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並於9月2日簽署投降書,太平洋戰爭和二戰結束。 太平洋戰爭對亞洲未來發展影響至深。日本失去了自1894年以來所有征服的土地(琉球除外,但此前已吞併,並於1894年成為事實),並受美軍的軍事管制,日後成為美國反共主義的亞洲根據地。太平洋戰爭也使亞洲殖民地走向「非殖民化」,並開啟了反共主義傳播的道路,促使許多亞洲國家興起獨立運動(如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或陷入戰爭中(如中國),但卻致使了多數的亞洲國家及地區變成美國的盟友,以美國的政策是從(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菲律賓等)。.

新!!: B-24轟炸機和太平洋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國

中國是位於東亞的國家或地理區域,此名稱最早见于西周,用來指以洛陽盆地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與四夷相對,之後逐漸用來指稱從夏朝起延續傳承至今的各政權。其疆域隨著歷史演變而有所增減,但大多不脫以中原王朝根基所在的汉地九州為中心。民族構成上以漢族為主體,文化上透過歷代王朝政權與周邊各民族政權的交流與征戰,而融入不少周邊民族的文化。現今國際上廣泛承認代表中國的政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以共主為首的制度;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皇朝阶段;公元前2世紀,秦滅六國,完成中國第一次大一統。此後幾千年來,中國的政治制度以半傳統的夏代為基礎的世襲君主制以朝代更換政權運作。此後经多次擴大,破裂,重組,朝代更迭,經過數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國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清朝被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取代。1945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逐漸控制中國的大部分領土,最終於1949年10月1日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中华民国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双方相隔台灣海峽对峙的局面;惟做為國際關係核心場域的聯合國系統內,中華民國政府仍持擁有中國代表權,直到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通過後,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完全取代。 中國經濟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与更替相對應。中國經濟史可分为几个階段:第一階段為遠古至西晉末年,其中以三國孫吳時轉變較大;第二階段為東晉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亂劃分為前後;第三階段為南宋建立至鴉片戰爭張家駒,《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工业革命後,西方國家的工業成品,無論在數量和質量上,相較於當時中国純手工業經濟出産的商品,佔有壓倒性的優勢。而且,由于明清兩代以來,中國對外政策趨於保守,並對外實行海禁,使得西方工業化的影响步伐在中国国門前站住了腳,中国在19世紀末以前,一直沒有很好地進行工業化,經濟遂落後於西方。1978年改革開放施行後,中国经济發展迅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也日漸顯著。 中国文化歷經上千年的歷史演變,是各區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結果。其中汉文化对日本、朝鮮半島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漢字文化圈。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學、陶瓷藝術、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舊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歷朝歷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國在科學領域上有豐厚的成就。.

新!!: B-24轟炸機和中國 · 查看更多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简称中国空军、人民空军、解放军空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空中武装力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五大军兵种之一。 截至201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共有398,000名人員與約5200多架軍用飛機,其中3750+架軍用飛機為战斗机及轟炸機、攻擊機。其综合实力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军(美国空军、美国海军等航空兵)。.

新!!: B-24轟炸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 · 查看更多 »

中国抗日战争

中國抗日战争,即日本侵华战争,史稱八年抗戰,中国共产党在2017年改稱十四年抗戰。国际上又称第二次中日战争(日中戦争),指20世纪初期大日本帝国與中華民國之間發生的戰爭,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東亞戰事的主要部分,中日戰場主要位于中國境內,同時也包括缅甸北部等鄰接地區。戰爭时间若从1941年12月9日中华民国對日正式宣戰算起僅有四年;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變)算起则有八年,且宣戰文告中亦有「之前四年餘神聖抗戰」一句,因此有「八年抗戰」之稱;而若從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算起,至1945年8月20日日本投降則歷時十四年。 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在100天內佔領整個中國東北地區。193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發表演講,指陳宣戰之弊害。同年3月1日,日本帝國參謀本部及關東軍在東建立一新政權,定名為「满洲国」。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不久华北沦陷,中日全面开战。 1941年12月8日,日本艦隊突襲太平洋美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其他地區日軍亦四出攻擊,美國、英國與日本互相宣戰,中國亦正式對日本宣戰並及德國、意大利。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元首發表《开罗宣言》,要求战後日本归还自1895年占领中国的所有领土。1945年7月26日美、英與中国對日本发出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命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8月14日,日本天皇敕令,保證實行波茨坦公告規定之條件;9月9日,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向中國陸軍總司令何应钦投降,中日战争告終。 中國戰場在於二次世界大戰中有顯著影響,使超過百萬的日軍主力被牽制在中國而無法北攻西伯利亞及調派軍隊支援太平洋及印度洋的戰事,減輕了英美兩國的作戰壓力;南進澳洲阻斷盟軍印度洋石油供應鏈的計畫也以失敗告終,間接促使了:一、蘇联在歐陸戰線的战局逆轉,並在大戰結束前夕使紅色勢力進佔東亞。二、美國南洋戰場的反攻以及英美在中東北非的戰事變得順利。.

新!!: B-24轟炸機和中国抗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中缅印战区

中缅印战区(CBI)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对其在中国、缅甸、印度的军队的称谓。最高統帥為蔣介石,參謀總長為史迪威。在这一战区知名的部队包括中国远征军、飞虎队、驼峰航线上的运输和轰炸部队、建造中印公路的工程兵部队,以及麦瑞尔突击队。.

新!!: B-24轟炸機和中缅印战区 · 查看更多 »

中華民國空軍

中華民國空軍(Republic of China Air Force,缩写为 ROCAF)是中華民國國軍的空中武裝部隊,隸屬國防部空軍司令部,下轄空軍作戰指揮部、空軍防空暨飛彈指揮部、空軍教育訓練暨準則發展指揮部、空軍保修指揮部、空軍軍官學校,各作戰聯隊及基地指揮部等單位,員額約30,000人左右,是東亞地區重要航空部隊之一。 中華民國《國防報告書》之中指出中華民國空軍的任務是:「平時負責臺灣海峽偵巡、維護臺海空域安全,堅實戰備整備及部隊訓練任務,充實戰力完成戰備,主動協助災害防救;戰時全力爭取制空,並協同陸、海軍遂行各類型聯合作戰,以有效發揮空軍作戰之效能,擊滅進犯敵軍,確保國土安全。.

新!!: B-24轟炸機和中華民國空軍 · 查看更多 »

中日战争

中日戰爭主要指近代中國和日本之間發生的兩場大規模戰爭:.

新!!: B-24轟炸機和中日战争 · 查看更多 »

北美航空

北美航空(North American Aviation Inc.)是美国的一家航空制造企业。1967年同洛克维尔-标准公司(Rockwell-Standard Corporation)合并成为北美洛克维尔公司(North American Rockwell Corporation)。这家公司的知名产品包括T-6德州佬式教練機,P-51野马型战斗机,B-25米歇尔型轰炸机,F-86军刀型战斗机,X-15型火箭飞机,阿波罗指令/服务舱以及農神五號火箭第二级。1996年作为洛克维尔国际的一部分被波音(Boeing)收购。.

新!!: B-24轟炸機和北美航空 · 查看更多 »

國共內戰

#重定向 国共内战.

新!!: B-24轟炸機和國共內戰 · 查看更多 »

刘善本

刘善本(),山东昌乐人,中华民国空军飞行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新!!: B-24轟炸機和刘善本 · 查看更多 »

B-17轟炸機

B-17空中堡壘轟炸機(B-17 flying fortress)是美國波音在1930年代為美國陸軍航空軍所發展的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當時參與競爭此200架新型轟炸機合約的還有道格拉斯和格倫·L·馬丁兩家公司。在三家競爭者之中,波音設計的機型不但性能突出且更加的符合美國陸軍航空軍之期望。然而,由於B-17的原型機在一次試飛時墜毀,波音最終並沒有得到該筆合約。不過由於陸軍航空軍對波音的B-17設計印象深刻,因此仍舊訂購了13架B-17型轟炸機作為後續評估使用,也自此揭開B-17轟炸機輝煌的戰爭歲月。自1938年第一架B-17出廠之後,B-17轟炸機在二戰前後歷經多次改良,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空中戰場與局勢。 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B-17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對德國工業和軍事目標進行日間戰略轟炸的主力機種。期間,駐在英國的美國第八航空隊及部屬於義大利的第十五航空隊,協同英國轟炸司令部的轟炸機隊,對西歐地區的城市、工廠與戰區進行日夜不停歇之空中攻擊,為之後的大君主作戰進行鋪路。除歐陸戰場之外,少數的B-17亦飛翔於太平洋戰場之上,擔任部分對日本船隻及機場的轟炸任務。 美國陸軍航空軍(USAAC)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即认为战略轟炸機是強而有力的戰略性武器。認為一種長程、高空、裝備大量自衛性武裝的轟炸機不但能有效的自我防衛,並有能力在戰場上承受損害後仍能返回其出發的母機場。而戰時B-17的表現—諸如在彈痕累累、機翼與尾翼大部分皆已損毀的嚴重傷害下,仍能以一具發動機飛返機場等種種英勇事蹟,给参战各方留下了深刻印象。B-17堅實的機體結構,跟廣泛流傳的戰場倖存故事,使他成為了當時戰略轟炸機的象徵。相較於當時盟軍的其他機種而言,B-17確實是一款极为有效的轟炸武器。不但能飛得更高,更在战争中中投下了比任何美軍機種都多的炸彈。總計在整個戰爭之中,B-17機群一共在歐陸丟下了640,000噸的彈藥,超過所有美軍轟炸機投擲量的40%。 截至2011年9月,仍有13架B-17仍保持適航的狀態。另外為數不少的機體仍保存,或靜態展示於博物館之中。.

新!!: B-24轟炸機和B-17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B-25米切尔型轰炸机

B-25米切尔型轰炸机是北美航空公司于1938年设计的一种上单翼、双垂尾、双发中型轰炸机。.

新!!: B-24轟炸機和B-25米切尔型轰炸机 · 查看更多 »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B-29超級堡壘轟炸機(B-29 Super fortress),亦稱B-29超級空中堡壘,是美國波音公司設計生產的四引擎重型螺旋槳战略轟炸機。主要在美軍內服役的B-29,是美國陸軍航空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韓戰等亞洲戰場的主力戰略轟炸機,其命名延續先前有名的B-17飛行堡壘式战略轰炸机。 B-29不單是二次大戰時各國空軍中最大型的飛機,同時亦是當時集各種新科技的最先進的武器之一。B-29的嶄新設計包括有:加壓機艙,中央火控、遙控機槍等等。原先B-29的設計構想是作為日間高空精確轟炸機,但在戰場使用時B-29卻多數在夜間出動,在低空進行燃燒轟炸。B-29是二次大戰末期美軍對日本城市進行焦土空襲的主力。--日本廣島及長崎投擲原子彈的任務亦是由B-29完成。B-29在日本因此有“地獄火鳥”之稱。二次大戰結束以後,B-29仍然服役了一段頗長的時間,最後在1960年代方--完全退役。B-29的總生產量為3,900架左右。 它設計的架構後來繼續延伸,發展成美國空軍的B-50。而蘇聯用逆向工程複製了B-29成為圖波列夫Tu-4。.

新!!: B-24轟炸機和B-29超級堡壘轟炸機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B-24轟炸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B-24轟炸機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

#重定向 美国.

新!!: B-24轟炸機和美國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航空隊

美國陸軍航空隊可能意指美國空軍在不同時期使用不同命名與組織狀態的前身單位:.

新!!: B-24轟炸機和美國陸軍航空隊 · 查看更多 »

美國陸軍航空軍

美國陸軍航空軍(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縮寫為USAAF),美國空軍的前身。1941年由美國陸軍航空兵團(United States Army Air Corps, USAAC)改組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事航空部隊。在1944年的全盛時期,擁有編制240萬員、近8萬架飛機及783個永久基地。 1941年,原陸軍航空軍司令兼陸軍副參謀長亨利·阿諾德任陸軍航空軍首任司令(Chief of Army Air Forces)。在1942年3月9日的軍事改組中,陸軍航空部隊、陸軍地面部隊、陸軍後勤部隊成為美國陸軍三大組成部分。阿諾德任改組後陸軍航空軍司令(Commanding General, Army Air Forces)。1944年,阿諾德晉五星上將。1946年,卡爾·史帕茲繼任為陸軍航空軍司令。 二次大戰後,陸軍航空軍開始復員,規模大幅縮減。1947年9月18日,美國空軍成為與美國陸軍、美國海軍對等的獨立軍種,由空軍部、空軍參謀部和作戰單位組成。史帕茲為首任空軍參謀長。.

新!!: B-24轟炸機和美國陸軍航空軍 · 查看更多 »

美國海軍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縮寫:USN或U.S. Navy),是美利坚合众国軍隊的一个軍種,負責管理所有与海軍有关的事务。其职责为:“配备、训练和武装一支有能力赢得战争、阻止入侵和保证海域自由的海军战斗部队。”美国海军除了目前有近500,000现役和预备役海軍军人、278艘现役大小军舰之外,海軍旗下甚至還有美國空軍以外的另一支空中部隊,多數為舰載飞机,數量達逾4,000架.

新!!: B-24轟炸機和美國海軍 · 查看更多 »

羅馬尼亞

罗马尼亞(România),位於東歐洲。羅馬尼亞國境西方分別為匈牙利與塞爾維亞接壤,保加利亞在南,北邊與东北則是乌克兰與摩尔多瓦共和國。羅馬尼亞有一小段位於黑海邊的海岸線,多瑙河幾乎佔了南邊與保加利亞之間的國界大半,並且從該國东邊海岸流入黑海的西岸。 羅馬尼亞的首都為布加勒斯特,位於該國南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所流經的平原地帶上,是羅馬尼亞第一大城與工商業城市。值得提到的是,羅馬尼亞的女子組體操曾经相當強,與美國、俄羅斯、中國並駕齊驅,到目前為止獲得過70個世界冠軍。.

新!!: B-24轟炸機和羅馬尼亞 · 查看更多 »

白朗寧M1919中型機槍

白朗寧M1919(M1919 Browning machine gun),俗稱(Browning Machine Gun,30 Cal),是由約翰·白朗寧在一戰後設計的機槍,主要是把水冷式M1917改為風冷式,採用.30-06 Springfield 步槍彈藥,被美國等多個國家用於中型機槍、同軸武器及航空機槍等用途。此機槍在二戰及朝鮮戰爭中被廣泛使用,當時已推出至M1919A4,同時美國人也把M1919A4加上兩腳架、提把和槍托變成M1919A6輕機槍,但和其他機槍相比仍然顯得笨重,因為槍身不計彈鏈已重達14.7公斤,故在1950年代後期被M60通用機槍取代。在部分北約成員國及其他國家中則服役至六、七十年代,甚至在某程度上仍在使用。.

新!!: B-24轟炸機和白朗寧M1919中型機槍 · 查看更多 »

白朗寧M2重機槍

白朗寧M2重機槍(M2 Machine Gun),俗稱五零/點五零機槍(Browning Machine Gun,Cal.),是由約翰·白朗寧在一戰後設計的重機槍,發射12.7×99毫米(.50 BMG)大口徑彈藥。.

新!!: B-24轟炸機和白朗寧M2重機槍 · 查看更多 »

飛行艇

飛行艇(Flying boat)是一種有著船體的定翼水上飛機,可以降落在水面上。跟浮筒飛機不同,主要是使用機身來產生浮力。飛艇或許會以下翼或突出像翼的副翼產生的浮力來達成穩定,不過現行的設計多仍與浮筒飛機一樣在兩側機翼加裝浮筒保持水面平衡。飛艇多作為中大型水上飛機的設計,或許是二十世紀前半最大型的大氣載具,這個地位直到二戰時才被轟炸機所取代。它們的好處是可以用水體代替昂貴的路上跑道,使它們在戰間期擔任國際航空線的基礎。也常被用於海上巡邏與空海救援,但也有飛行艇加上起落架故也可在陸上機場昇降。 在二戰後使用率逐漸縮小,部分原因是戰爭期間對於機場的投資。在二十一世紀,飛艇使用在幾項合適的用途,如海上救援、對森林大火投水、造訪未開發或無道路的地區。.

新!!: B-24轟炸機和飛行艇 · 查看更多 »

飛虎隊

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縮寫AVG),绰号“飛虎隊(Flying Tigers)”,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中華民國成立,由美國飛行人員組成的空軍部隊,在中國、緬甸等地對抗日本。.

新!!: B-24轟炸機和飛虎隊 · 查看更多 »

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战西方战线,納粹德國稱「帝國保衞戰」,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西欧同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英国等国家之间的战事。战事最初爆发于1940年德軍利用闪电战战术,先后快速攻占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国家。随后对英国展开空袭,但德国空战失利,未能对英国展开攻击。进入1944年盟军展开诺曼底战役,全面转入进攻。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战事以盟军的胜利结束。.

新!!: B-24轟炸機和西方战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馬力

力(horsepower,hp),俗稱匹,是一個古老的功率單位。今日除了航空、造船與汽車工業提及內燃機的功率、空調的制冷效能以外,在其他領域較為少用馬力這個單位,而會使用標準的國際功率單位瓦特。 马力的定义有很多种,现今常用的两种马力为英制马力和公制马力,英制马力约为745.7W,公制马力约为735.5W。 這個單位概念是由蒸汽機改良者詹姆斯·瓦特命名,用以表示他的蒸汽機相對於馬匹拉力的功率,定義為:一匹馬在1分鐘的時間,拖動半徑為12英呎水車2.4圈,亦即(2.4*2π*12英呎)的距離 瓦特假設每匹馬能拉動180磅,馬力即可透過下式計算:功/時間.

新!!: B-24轟炸機和馬力 · 查看更多 »

重慶號巡洋艦

重慶號巡洋艦是英国皇家海军的四號艦,也曾是中華民國海軍最大的巡洋艦,亦是迄今为止曾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服役的唯一一艘轻巡洋舰。在1999年引进原苏联现代级驱逐舰服役前,该舰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获得最大的水面作战舰只。.

新!!: B-24轟炸機和重慶號巡洋艦 · 查看更多 »

英國皇家空軍

英國皇家空軍(英文:Royal Air Force,RAF)為英國軍隊的航空作戰軍種,創設於1918年4月1日,為世界上第一支編成獨立軍種的空軍。在一战胜过同盟国后,英国皇家空军成为了该时期最庞大的空军。自创设以來,英国皇家空军在英國軍事史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列颠战役。据2007年统计,皇家空軍有1000架以上飛行器,及45710位常備兵員。.

新!!: B-24轟炸機和英國皇家空軍 · 查看更多 »

法國戰役

法國戰役(Bataille de France,德國將其稱為西方戰役(Westfeldzug))是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進攻法國和低地國家的軍事行動,從而結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戰。作戰分為2個階段:將德軍部隊進攻比利時,吸引盟軍主力北上前往預定的防線迎擊,而其真正的主力「裝甲部隊」則穿過防禦鬆散的阿登山區,長驅直入盟軍後方,將其切斷補給與通訊並圍殲的「黃色行動」,該行動中英國遠征軍和許多法軍士兵在發電機行動中從敦克爾克成功撤退至英國本土。 德軍第2階段的作戰是6月5日開始的「紅色行動」,從法軍側翼包圍馬其諾防線的守軍,並南下進攻。在戰爭呈一面倒之勢時,義大利於6月10日向法國宣戰。法國政府遷至波爾多,巴黎設為不設防城市,並在6月14日被德軍所佔領。法國新任總理菲利普·贝当於6月17日發表--停戰宣言,並與德國簽署了停戰協定。對於軸心國來說,這場戰役是一個輝煌的勝利。法國被分為北部與西部的德國佔領區、東南部小區域的義大利佔領區和南方的附庸國「維希法國」,後者還在1942年11月10日被全面佔領,直到1944年盟軍登陸後才脫離德軍的控制,而低地三国則在1944年至1945年期間才相繼被解放。.

新!!: B-24轟炸機和法國戰役 · 查看更多 »

渦輪增壓器

渦輪增壓器是一種利用內燃機運作所產生的廢氣通过由定子和转子组成的结构驅動之空氣壓縮機(Air-compressor)。與機械增壓器功能相若,兩者都可增加進入內燃機或鍋爐的空氣流量,從而令機器效率提昇。常見用於汽車引擎中,透過利用排出廢氣的熱量及流量,渦輪增壓器能提昇內燃機的馬力輸出,部分車輛在設計時採用渦輪增壓器並非為了增加發動機功率,而是透過渦輪增壓器搭配較小汽缸容積的發動機,在不犧牲引擎輸出性能的前提下(與自然進氣發動機相比)來提升燃油的經濟性與環保性。 一般車用內燃機在加裝增壓器後重量都會增加,所用作克服慣性的能量會上升。因渦輪增壓器大部份時間都是利用引擎排出之廢氣作為其動力來源,相較於由引擎曲軸(Crankshaft)驅動之機械增壓器具有優勢。但因引擎處於低轉數運作時,所排放廢氣流量較低,因此渦輪增壓器在葉片轉數達不到最低要求時,增壓表現並不如機械增壓器理想,而出現渦輪遲滯(Turbo-Lag)現象。但随着科技發展,涡轮增压器已实现提早介入,以提高低轉速时发动机效率。.

新!!: B-24轟炸機和渦輪增壓器 · 查看更多 »

户县

#重定向 鄠邑区.

新!!: B-24轟炸機和户县 · 查看更多 »

星型引擎

星型发动机(radial engine)是一种气缸环绕曲轴排列的一种往复式内燃机。在涡轮发动机出现之前,绝大多数大型飞机的发动机都采用星型设计。 在星型发动机中,活塞通过一根主连杆连接到曲轴上。在右图中,最上方的活塞连接的连杆即为主连杆。其它活塞的连杆则被称为活节式连杆,它们通过梢孔连接在主连杆中央位置的环上。.

新!!: B-24轟炸機和星型引擎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B-24 LiberatorConsolidated B-24 Liberator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