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标
联盟百科
通讯
下载应用,请到 Google Play
新! 在您的Android™设备上下载联盟百科!
下载
比浏览器更快的访问!
 

Pak 43反坦克炮

指数 Pak 43反坦克炮

Pak 43(德語:Panzerabwehrkanone 43) 是二戰中由克魯伯公司以萊茵金屬的8.8 cm Flak 41為藍本而開發的一門納粹德國的88mm反坦克炮。Pak 43 是德意志國防軍中具有可觀數量且威力強大的一門炮,也作為虎II坦克、象式驅逐戰車、獵豹驅逐戰車和犀牛驅逐戰車的主炮服役。而增強了的8.8cm炮彈可以在1000碼外正面擊穿所有盟軍坦克。即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裝甲最厚的盟軍戰車IS系列戰車及驅逐戰車,在PaK 43面前是非常脆弱的,即令到二战结束时推出的最强防护苏制坦克IS-3也会在350米上被它击穿正面。.

21 关系: 反坦克炮德语德意志國防軍克虏伯犀牛式驅逐戰車獵豹式驅逐戰車獵虎式驅逐戰車第二次世界大战納粹德國莱茵金属高爆反坦克彈象式重驅逐戰車軋壓均質裝甲苏德战争虎II坦克IS-2IS-3KwK43 88毫米戰車炮LeFH 18榴彈炮PaK 44反坦克炮88毫米高射炮

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又称“战車防禦炮”(即“反擊戰車炮”,英文作Anti-tank gun,德文則稱為Panzerabwehrkanone,一般簡寫為PAK),是指主要用于射击、摧毁坦克或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反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德语

德语(德语:Deutsch,)是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語支的一门语言。以使用國家數量來算是世界排名第六的語言,也是世界大國語言之一以及欧盟内使用最广的母语,德语拥有9000万到9800万使用者。德语标准共同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马丁·路德对拉丁文《圣经》的翻译工作。大多数德语词汇源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一些词汇来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还有部分来自法语和英语。 德语母语使用者的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瑞士北部、列支敦士登和卢森堡。欧洲许多地区(如意大利北部、比利时东部以及波兰等地)和作为原德国殖民地的纳米比亚也有大量的德语使用者,主要为作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日耳曼人。 德语书写使用拉丁字母。德文字母除去标准的26个拉丁字母外,另有三个带分音符的元音Ä/ä、Ö/ö、Ü/ü以及一个特殊字母ß。.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德语 · 查看更多 »

德意志國防軍

德意志國防軍(Wehrmacht)是 1935 年至 1945 年間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軍種包括陸軍、海軍和空軍,納粹黨的武裝党衛隊單位有時也從屬於國防軍。.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德意志國防軍 · 查看更多 »

克虏伯

克虏伯(Krupp)是19到20世纪德国工业界的一个显赫的家族,其家族企业克虏伯公司是德国最大的以钢铁业为主的重工业公司。在二战以前,克虏伯兵工厂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军火生产商之一,二战后以机械生产为主,1999年合併Thyssene公司,成為ThyssenKrupp公司。2009年约有17万6000名员工和426亿欧元的年营业额。.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克虏伯 · 查看更多 »

犀牛式驅逐戰車

牛式驅逐戰車(德文:Nashorn),初期型稱為胡蜂式驅逐戰車(德文:Hornisse),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以三號/四號戰車混種車體為基礎,開發出來的一款驅逐戰車,賦編型號Sd.Kfz.164。.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犀牛式驅逐戰車 · 查看更多 »

獵豹式驅逐戰車

獵豹式驅逐戰車(德文:Jagdpanth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以五號豹式戰車車體開發出來的一款驅逐戰車,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它是二次大戰中最佳的驅逐戰車。.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獵豹式驅逐戰車 · 查看更多 »

獵虎式驅逐戰車

獵虎式驅逐戰車(Jagdtiger Sd.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獵虎式驅逐戰車 · 查看更多 »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次世界大戰(又常簡稱二次大戰、二戰、WWII等;World War II;Seconde Guerre mondiale;Zweiter Weltkrieg;Вторая мировая войн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次自1939年至1945年所爆發的全球性軍事衝突,整場戰爭涉及到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包括所有的大國,并最終分成了兩個彼此對立的軍事同盟─同盟國和軸心國。這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了1億多名軍人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全部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包括有猶太人大屠殺、南京大屠殺、戰爭中日軍對中國軍民進行細菌戰、以及最终美國對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彈等事件,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自有紀錄以來涉及最多大規模民眾死亡案例的軍事衝突,全部總計便將近有5,000萬至7,000萬人因而死亡,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 儘管早在1931年9月,日本便侵佔了中國的滿洲,而後建立了傀儡國家滿洲國。至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後中日更爆發了全面戰爭。不過大多數人仍多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這次入侵行動隨即導致英國與法國向德國宣戰。然而德國在入侵波蘭後開始著手嘗試在歐洲建立一個大帝國,自1939年末期到1941年初期為止,發動一連串戰爭並藉由條約的簽署使得德國幾乎佔領了歐洲絕大部分的地區,而名義上保持中立的蘇聯在和德國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後,也跟進侵略潮流,陸續佔領或者吞併了其在歐洲邊界的鄰近6個國家,在這之中也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所佔領的波蘭領土。英國以及大英國協的成員國則堅持持續與軸心國繼續作戰,並分別在北非和大西洋海上發生多次軍事衝突,而這也使得英國成了歐洲地區少數仍能繼續反抗德軍入侵的主要武力之一。1941年6月,歐洲的軸心國集團決定撕毀與蘇聯的合作約定,聯合入侵蘇聯領土,這次攻勢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面戰爭爆發,但也在之後讓原本幾乎統轄整個歐洲地區的軸心國被迫投入大量軍力來維持作戰優勢。到了1941年12月,已經加入軸心國的大日本帝國為了能夠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獲得領導地位,陸續襲擊位于太平洋的美國統轄地區和座落於與中南半島的歐洲殖民地,很快地於西太平洋和東亞戰區獲得了主導權。 到了1942年時日本開始在一系列的海戰中戰敗,位於歐洲的軸心國也陸續於北非戰役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節節敗退,這些都迫使軸心國停下進攻的腳步。1943年時,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在西西里島戰役中面對同盟國部隊嚴重失利,另一方面德軍在库尔斯克会战戰敗後失去對於東歐的領導地位,同時美國也在太平洋戰區中獲得了一連串的勝利,自此軸心國集團逐漸失去主導權並開始嘗試將佈署於各地的前線部隊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到了1944年時,盟軍決定登陸法國以開闢第二戰場,而蘇聯除了成功收復過去被佔領的領土外,也開始轉往進攻德國與其同盟國家的土地。在蘇聯和波蘭部隊共同攻入柏林後,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區最終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的情況下宣告結束。而另一方面美國在1944年和1945年成功擊敗了日本海軍部隊並陸續佔領了數個重要的西太平洋島嶼,這使得日本列島隨時面臨同盟國部隊入侵的危機。最後在美軍分別於廣島市和長崎市投下原子彈並造成大量日本平民死亡。1945年8月8日蘇聯進攻日本控制下的中國東北地區,8月14日日本跟進宣佈願意接受無條件投降的條件,而隨著亞洲戰事的停息也意味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1945年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勝利宣告結束,然而二次大戰對世界影響極為深遠,改變了往後世界的政治版圖和社會結構,特別是戰敗的軸心國集團被迫接受同盟國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亦宣告成立,期望能夠促進各國合作並防止未來的軍事衝突;同時戰勝的盟軍各國,也紛紛在聯合國各個機構中擔任重要職位,特別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和法國5個國家為首成立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主導著世界的秩序.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 查看更多 »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是1933年至1945年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统治下的德国的通称。在希特勒统治之下,德国转变为一法西斯主义极权国家,国内近乎一切事务均为纳粹党所控制。1945年5月同盟国战胜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宣告结束,纳粹德国亦不复存在。 1933年1月30日魏玛共和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由此开始清除国内一切政治反对力量,巩固自身权力。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希特勒将总理和总统职权合一,成为德国独裁者。1934年8月19日全民公投正式确定希特勒的德国“元首”头衔,一切权力都集中至希特勒手中,其辞令高于一切法律。纳粹政府并非相互协调协作的整体,而是不同内部派别组成的集合,各派别间进行权力斗争,试图获得希特勒的偏爱。大萧条期间,纳粹通过没收犹太人、共产主义者和宗教人士的财产,大规模军事支出和混合经济体制稳定了经济并结束了大规模失业的局面。包括高速公路系统在内的公共工程建设亦同时进行,经济恢复稳定局面,纳粹政权亦提升了其受欢迎度。 种族主义(尤其是反犹太主义)是该政权的中心特性之一,日耳曼人(北欧人种)被认为是雅利安人种中最为纯正者,由此即为优等人种。犹太人及其他不适宜的人种则受到迫害并遭屠杀。反希特勒统治的抵抗运动则遭残酷压制。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对人士遭到杀害、逮捕或驱逐。基督教教会亦受到打击,教会领袖受监禁。教育重心集中于种族生物学、人口政策及为军事服务的体育。女性的就业和教育机会大幅减少。力量来自欢乐组织进行娱乐和旅游活动,1936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则向世界展示了第三帝国的气象。部长约瑟夫·戈培尔有效通过电影、大规模集会以及希特勒的演说,达到控制舆论的目的。政府同时还限制艺术表达,推广一些特定的艺术形式,否定和封禁其他艺术形式。 1930年代末期纳粹德国对于领土的要求日益扩张,若得不到满足则以战争相威胁。1938年和1939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和。希特勒同斯大林达成互不侵犯协议,并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打响。德国同意大利和其他轴心国结盟,至1940年已征服欧洲大部分地区,并对英国进行威胁。总督辖区在征服地区建立起来,而在波兰剩余地区则建立了总督府。犹太人和其他不受欢迎的群体被送往纳粹集中营和灭绝营并被杀害。 1941年德国对苏联发动入侵之后,战争局面开始扭转,而到1943年德国则遭遇了严重的军事失败。1944年对德国的大规模轰炸持续升级,轴心国力量开始自东欧和南欧撤退。盟军登陆法国之后,在一年时间内苏联从东部入侵,其他同盟国力量则从西部入侵,德国战败投降。希特勒拒绝承认失败,导致战争最后阶段德国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与战争相关的死亡人数继续攀升。同盟国展开去纳粹化进程,并将剩余的纳粹领导人送往纽伦堡进行战争罪的审判。战后纳粹德国东部领土被并入苏联和波兰,而剩余德国领土则被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军事占领,直到1949年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成立,德国领土被一分为二。.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納粹德國 · 查看更多 »

莱茵金属

萊茵金屬(Rheinmetall)為德國一家戰鬥車輛武器配件及防衛產品制造商,著名產品包括豹2、M1A1、M1A2等裝甲車輛及自走炮的主炮。.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莱茵金属 · 查看更多 »

高爆反坦克彈

反坦克彈(或譯破甲榴彈,High-explosive anti-tank warheads,縮寫:HEAT)是現今反坦克用化學能彈的主流,大量作為坦克炮彈,反坦克飛彈以至手提反坦克火箭彈。高爆反坦克弹使用锥形装药的聚能原理,战斗部内的金属壳体在高温高压作用下聚焦形成一条高速金属射流,使得压力能集中于一点以穿透装甲,达到杀伤敌方车内人员、破坏武器装备的效果。.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高爆反坦克彈 · 查看更多 »

象式重驅逐戰車

象式重驅逐戰車(Jagdpanzer Elefant),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國防軍所使用的驅逐戰車。制式編號為Sd.Kfz.184。初期的名稱為8.8厘米43式2型反戰車砲搭載突擊砲(Sturmgeschütz mit 8.8cm Pak43/2)及虎(P)戰車驅逐車(Panzerjäger Tiger (P))『重駆逐戦車』、「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68頁。。後於1943年的一次會議中被正式命名為斐迪南(Ferdinand),而於1944年2月27日,在希特勒的建議下改稱為象式(Elefant)『重駆逐戦車』、「フェルディナント/エレファント」98頁。。.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象式重驅逐戰車 · 查看更多 »

軋壓均質裝甲

軋壓均質裝甲(英文:Rolled Homogeneous Armour;德文:gewalzte homogene Panzerung),縮寫成「RHA」,又簡稱為均質裝甲是為鋼板之理論基礎象徵,RHA做為一種基數,用於對照軍事裝甲車之效能。.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軋壓均質裝甲 · 查看更多 »

苏德战争

蘇德戰爭(德國方面稱為東方戰線,die Ostfront;蘇聯方面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而「衛國戰爭」本指1812年的俄法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与納粹德國及雙方盟國之間發生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開始進攻蘇聯、至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苏联投降為止。.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苏德战争 · 查看更多 »

虎II坦克

六號戰車B型 (Panzerkampfwagen VI Ausf.B Tiger II,通稱「虎王坦克」或「虎II坦克」),是一款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研發的重型坦克。亦有資料將其簡稱爲「虎B」(Tiger B)Jentz and Doyle 1993, p. 16.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虎II坦克 · 查看更多 »

IS-2

#重定向 IS-2重型坦克.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IS-2 · 查看更多 »

IS-3

#重定向IS-3重型戰車.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IS-3 · 查看更多 »

KwK43 88毫米戰車炮

8.8 cm KwK 43 L/71 (德語:KampfWagenKanone—坦克炮) 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克魯伯公司所設計,德意志國防軍所使用的一門坦克炮。它是虎II坦克的主武器,並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放在擁有可轉動炮塔的戰車上最具威力的一門炮。 PaK 43是這門炮的反坦克版。而PaK 43也安裝在各種車輛上,例如:獵豹驅逐戰車,犀牛式驅逐戰車和婓迪南/象式。其中,犀牛驅逐戰車是第一輛裝備KwK/Pak 43系列的車輛。 KwK/Pak 43系列內有:PaK 43 (十字形支架), PaK 43/41 (雙輪分離牽引式),PaK 43/1 (犀牛), and PaK 43/2 (婓迪南/象式), 以上的都使用一体式炮管;而PaK 43/3和PaK 43/4 (獵豹)以及KwK 43 (虎II) 則使用分节式炮管。.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KwK43 88毫米戰車炮 · 查看更多 »

LeFH 18榴彈炮

LeFH 18榴彈炮是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配備的榴彈砲,也是德軍基礎野戰炮兵裝備,在二戰結束時生產了22,133門,配備在德國及其盟邦的師級炮兵營。 LeFH 18在俄國戰場的經驗顯示它的性能雖然優異,但過重不適合弋引,在1942年後德國陸續將火炮換裝在二線戰車底盤上,以自走炮的方式繼續在部隊服務。.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LeFH 18榴彈炮 · 查看更多 »

PaK 44反坦克炮

PaK 44(Panzerabwehrkanone 44)是一种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反坦克炮,口徑為12.8厘米。它的设计参考了1943年在东线战事中取得的经验。德国军队在东线遭遇了苏军的122mm火炮。同样的,德军也提出了对于装备类似武器的需求,最初的研发主要集中于被称为Kanone K 44的野战炮。但是,随着苏军IS-2重型坦克的出现,德军新型火炮研发的方向转变为用于反坦克作战。 選擇使用12.8厘米口徑是因為這樣就能與海軍的同口徑火炮取得更大通用性,竞标的设计合同被分别授予了莱茵金属公司和克虏伯公司。最初的样炮在1944年末投入了试验。最终的结果是克虏伯公司的设计胜出。然而服役之后的结果说明重达11吨的牵引式反坦克炮的设计非常不切实际,因此取消了牵引式承载的设计。 PaK 44使用了脫帽穿甲弹,使其能在1,000米距离内穿透近的裝甲,在2000米的距离上也能击穿的钢製装甲。虽然在近距离上,PaK 44和88mm反坦克炮的成绩差不多,但PaK 44在远距离上穿甲能力更强。 大约有50门PaK 44被用来安装在德国现有的装甲车辆底盘上,有前法国的GPF-T,被称为K 81/1,装在苏制的底盘上的型号则被称为K 81/2。这些设计都是很仓促的,而且由于重量过大,这些自行火炮的战术展开都显得很困难。1943年,PaK 44被选来装备猎虎式反坦克歼击车和鼠式超重型坦克的主炮。PaK 44一共大约制造了100门。.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PaK 44反坦克炮 · 查看更多 »

88毫米高射炮

8.8公分18/36/37/41年式防空砲(德語:8.8cm-FlaK 18/36/37/41)是二戰中最廣為人知的火炮之一。所謂的8.8公分炮其實是一個系列,官方稱為8.8 cm Flak 18/36/37,有時也包括了一些更先進的型號,例如FlaK 41,雖然它們並不是同一種武器。 Flak是德語Flugabwehr-Kanone的簡寫,意為防空炮,這也是8.8公分炮最早的設計目的。 然而在實戰應用中反坦克的成功,使這種炮衍生出了一些其他的改型,例如8.8 cm PaK 43反坦克炮(PaK為德語Panzerabwehr-kanone的簡寫,意為反坦克炮),以及虎式坦克的8.8 cm KwK 36主炮(KwK为德语Kampfwagen-kanone的简写,意为战斗车辆用炮,也即坦克炮)。.

新!!: Pak 43反坦克炮和88毫米高射炮 · 查看更多 »

重定向到这里:

PAK 43长管88炮

传出传入
嘿!我们在Facebook上吧! »